三生:前世、今生、來生
自古就有個民間傳說,人死了要投胎轉世前,靈魂要走冥界的黃泉路到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再到望鄉臺,望鄉臺旁有位老婦人手端孟婆湯,遞給每個靈魂。
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上面記載著一個人的前世今生與來生。投胎前的靈魂登上望鄉臺遠眺,再看最後一眼陽間的家,然後喝下孟婆湯讓你忘掉前生各事,也開啟了另一段人生。
三生,為佛家所說的三世轉生,即前世、今生、來生。佛家認為生命是永恆的,所以生命有輪迴、轉世。前世因、今生果、來生緣,緣起緣滅,因緣聚合,該還的情,該了的債,三生石上記分明。
那麼,為什麼古人用「三生石」比喻因緣前定?
「三生石」:李源與圓觀的故事
「三生石」源自唐朝袁郊《甘澤謠.卷五.圓觀》中載︰「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文中講述一僧人三世轉生會故人的傳說,傳達的是朋友間信守約定的感人情誼。
據載,唐朝大歷末年,洛陽惠林寺有位僧人叫圓觀,他精於田園耕作,也很富有。他除了鑽研佛學外,還精通音律。當時人們稱他為富和尚,但不知道他的來歷。
李源為官宦子弟,天寶年間,他整天沈迷於游宴歌酒中,縱情享樂。他的父親李愷鎮守邊疆,後被安祿山殺害。從此,他放棄終日遊玩的生活,隱居於惠林寺,並將全部家產都捐給寺院,發誓不求功名利祿、不結婚、不僱用奴僕。
因此,李源與圓觀也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經常促膝對談,從早到晚,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些什麼。就這樣,他們相處交往了三十年。
一天,兩人相約同游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訪道求藥。圓觀想游長安取道斜谷入蜀,李源則想去荊州取道三峽走水路。由於李源很堅持,圓觀只好說︰「走哪條路真的由不得人,就經三峽走水路吧!」
這天到了南浦,船停岸邊,他們見一懷孕婦人在河邊打水。這時,圓觀流著淚對李源說︰「我不願走此路線,就是怕見到這位婦人。她姓王,來世我應該轉生為她的孩子,她懷孕三年,一直未分娩,就是等我來投胎。今天既然見到她了,是我命有所歸,也就是佛所說的轉世輪迴。」
圓觀又接著說︰「請您為我念誦符咒,助我快點投生。你把船停在這裡幾天,把我葬在山下。嬰兒出生三天後,你到王家去,如果嬰兒見你就笑,表示他認識你,當晚嬰兒也將死去。十二年後,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我們還會相見。」
李源此時很後悔自己堅持走水路,心裏感到極度悲傷。於是他告訴婦人做好分娩的準備,而圓觀沐浴後換上一身新裝,當晚圓觀坐化,婦人生下孩子。三天後,李源去看新生嬰兒,果然嬰兒一見他就笑,當天晚上嬰兒果真去世,李源把這件事詳細告知王氏,王氏厚葬了圓觀。
李源與圓觀十二年後再相逢
十二年後的中秋夜,李源依約來到杭州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卻無處探尋圓觀的蹤影。突然李源聽見葛洪川畔,有牧童唱著〈竹枝詞〉,他騎著牛敲打牛角,一會兒就到了面前,來人正是圓觀。
李源拜見說︰「觀公可好?」牧童卻對他說︰「你真是一個信守約定的人,我們走的路不同,要謹慎切勿相近。你俗緣未盡,但願能努力勤修行,如果勤奮修行不懈怠,我們後會有期。」李源因為無法與圓觀共敘往日情誼,不由得望著圓觀潸然淚下。
圓觀又唱起〈竹枝詞〉,一步步向前離去。山長水遠,歌聲還能聽見,他初到寺前所唱是︰「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離寺所唱則為︰「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尋煙桌上瞿塘。」
「三生石」即按圓觀所唱「三生石上舊精魂」而來,因李源與圓觀的緣分包括圓觀、嬰兒、牧童,正好是「三生」,於是後人稱當初兩人在川邊大石相會之處為「三生石」,而「三生石」也被用來比喻因緣前定。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著有《僧圓澤傳》,也是記載李源信守與圓觀之約定,只不過其僧人名字為圓澤,非圓觀。另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也有一塊「三生石」,是「西湖十六遺蹟」之一,即李源與圓觀相會之處。該石玲瓏峭拔,約10公尺高,石上刻有「三生石」三個篆體大字,及〈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跡〉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