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父母對孩子的「狠心」教育

作者:高娓娓 發表:2011-10-01 21: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談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想起了一個老掉牙的畫面:我們經常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出去公園玩,小孩子玩得興起,就難免摔倒。這個時候,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會趕緊跑過去,一邊扶起孩子,一邊嘴巴裡還會叨念著:乖寶,疼不疼?不哭不哭,媽媽給你買好吃的。

我在美國看到的家長卻不是這樣。他們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厲害,他們也只會在一旁鼓勵: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來。

這個比喻雖然老套,但卻非常經典,我想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處:

中國父母習慣為孩子代勞,捨不得孩子吃苦;美國父母,則鼓勵孩子自己的困難自己面對。

(一)自己不吃飯,那就活該挨餓

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小夥子大衛,畢業後在美國娶了洋媳婦結婚生孩子,大衛的媽媽也從中國到紐約跟他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作為奶奶,自然是對孫子疼愛有加。沒過多久,洋媳婦與中國婆婆之間對孩子的不同教育就開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飯時耍脾氣,洋媳婦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歲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洋媳婦讓中國婆婆做了幾樣中國特色的菜,其中還有混血十分喜歡的糖醋裡脊。洋媳婦把桌子佈置很漂亮,各樣餐具備起,晚餐開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

洋媳婦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

中國婆婆一聽,當時也沒當回事,她認為,洋媳婦頂多就是嚇嚇孩子,哪會真的那麼狠心不給孩子吃飯,於是也沒說什麼,就招呼兒子媳婦一起吃飯。可是,中國婆婆吃到一半,發現孩子雖然可憐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婦依然不為所動,還是沒有叫孩子上桌吃飯的意思。這下,中國婆婆開始心疼了。她趕緊拿了盤子,給孩子裝好糖醋裡脊,端給孫子。

洋媳婦見狀,馬上制止:你別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飯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說話要算數。餓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餓幾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國婆婆聽了,眉頭直皺:你們這不是虐待孩子嗎?飯都不給他吃。

洋媳婦回答說:不是我們不給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後果當然由他自己負。

中國兒子大衛也勸媽媽:媽,您別管了,這小子不好好吃飯,是該讓他吃吃苦頭了。

中國婆婆不想和兒媳婦當面鬧僵,只好作罷。

大人們回到桌子上吃飯,小孩仍然在角落裡可憐巴巴地看著大人們吃東西,嘴裡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開始孩子還堅持,要求媽媽給他吃,無效,就哭,大聲哭,還是沒用,一頓飯就這麼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

洋媳婦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其實,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長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國孩子吃飯,弄得滿臉滿身,家長也不管,而且美國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中午就在學校吃午飯,孩子怎麼吃,家長一無所知,也根本不問。

美國家庭吃飯,桌上擺幾樣菜,孩子想吃哪個就吃哪個。幾乎所有的美國孩子都不喜歡吃青菜。美國父母儘管也知道青菜的營養價值,但絕對不會強迫孩子吃。美國孩子吃飯,一說吃飽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離桌。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孩子吃飯,必須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如果明明沒有吃飽,為了貪玩而不再吃了,那麼過一會兒他挨餓,他就自作自受。美國人愛說,犯錯誤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不想吃就說不想吃,吃飽了就說吃飽了,他們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對他們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有一次,我在大衛家裡做客,正好孩子準備出去和小夥伴玩,就看見他在玄關處穿鞋,準備玩具,當時中國奶奶也在場。當孩子穿好鞋準備出門時,中國奶奶突然大笑著叫住他:寶貝,你的鞋子穿反了,來,來,奶奶給你穿好一下。

洋媳婦馬上拉住中國婆婆說:隨他去,別管他。

孩子見沒事,就一陣風似的就跑出去玩了。

沒過多久,孩子又跑回來了,說:媽媽,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

媽媽馬上說:是鞋子不舒服嗎?你請傑瑞進屋裡來,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麼不一樣。

孩子將信將疑地把傑瑞叫了進來,然後仔細端詳起傑瑞的鞋子來。終於,孩子發現他的鞋子和傑瑞的鞋子彎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樣,傑瑞是朝裡彎,他是兩隻鞋朝外彎著。孩子指給媽媽看,媽媽說,你把兩隻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

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中國婆婆看著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夥伴又出去玩了,才問洋媳婦:不就是一雙鞋穿反了嗎?你給他換回來,他就知道了,何必費那麼大勁。

洋媳婦說:不一樣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讓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們也不會代替他做。做錯了,他嘗到了後果,下次他自然就會改過來。就比如這次鞋穿反了,他看見小夥伴們的鞋都不是這樣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會知道,這鞋這樣穿著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會疼。

果然,從那以後,大衛家的小鬼頭的鞋子再也沒有穿反過。每次看見別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還會去矯正別人,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穿鞋。可愛死了。

洋媳婦的話可能很多人都不認同,有人會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應該盡量幫他們矯枉過正,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錯,少受挫折,少一些傷害。

其實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婦的觀點,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

我不太喜歡家長一邊罵罵咧咧,責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麼事都要自己操心,一邊又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幾乎全部答應,像母雞一樣,時時處處保護孩子,樣樣包辦。我最喜歡美國家長對孩子的辦法,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干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鬥,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問題,自己處理

我們社區的老美鄰居麥克先生,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叫馬克,馬克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社區裡的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車騎一騎。可是馬克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因此,每當馬克玩自行車的時候,他都是獨自玩,因為他怕小朋友們纏著他借車。

久而久之,社區裡的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

過了一陣,馬克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

馬克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麥克先生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我也想玩傑弗瑞的小火車,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麥克先生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馬克,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

結果,馬克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你騎我的自行車,我玩你的小火車。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

大人們過多地參與孩子的社交問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問題。這根源其實還是父母不懂得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四)美國孩子同樣重親情

很早以前,就聽國內的朋友說過,美國家庭裡,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如何如何冷漠,連一家人一起出去吃個飯,也要AA制。

我在美國這些年看到,這是一個很深的誤會。也許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國人家庭的情況,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國?

美國是移民(微博)國家,不少的家庭觀念也很濃,像義大利,愛爾蘭,猶太人德國人他們很重視家庭,只是在經濟上,他們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給大家造成一個「冷漠」的印象。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替孩子安排未來,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對父母也是很體恤的。儘管小時候,父母對孩子很「殘忍」,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裡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但是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就會感謝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

許多孩子長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後,都不會給他們養老錢(其實美國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錢)。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管父母,不照顧父母。

假期裡,兒子女兒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裡小住,孫子孫女還經常打電話請教爺爺奶奶怎樣做那道好吃的菜。

還有美國孩子不會跟父母住在一起,因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顧時,在美國有家庭護士,費用有保險公司支付,但孩子們也來幫忙照看

我的朋友蘇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顧她的父母。她父親生病,她把父親接來一起住,便於照顧。還有我的朋友大衛,他父親心臟出了毛病,要依靠一個人工心臟生活,在等待心臟移植的那段時間裏,他辦了休假,專門在家裡照顧陪伴父親。另外,約翰每週會給媽媽打一兩次電話,傑夫會把自己的相片發給家裡的每一個人一起分享。



来源:土殼誠v8的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