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音博,bo2)人,這個古老的、被人們認為已消失的族群,而今卻在丘北神秘出現。他們保留著古老的語言、服飾和神奇的洞穴葬習俗,隱隱透出深沉博大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
僰人起源的傳說
在長長的歷史河流中,「僰人」的話題有著各種動人的傳說流傳至今。
關於僰人的起源,就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崑崙山上一年四季曉霧繚繞,祥雲朵朵,溪流潺潺,花香鳥語。樹一年四季都是綠的,草一年四季都是青的。西王母就在一片百花叢中的瑤池洞裡修煉。那瑤池洞口的一株檀香樹上常年累月都立著一隻雌性的小山鷹,客人來了它會向主人報信,客人離開時它又會代替主人送客,非常乖巧,西王母親昵地稱它「阿鷹」。這阿鷹常年聽西王母講經說道,也漸漸悟得一些道行,修煉成了人身,西王母就索性收她為侍女。從此各路神仙常常看到崑崙山上的萬花叢中,有一個亭亭玉立的黑衣少女,頭上紮著花繩,苗條健美,鴨蛋臉兒,頭上梳了一個高高的髮髻,齒白唇紅,兩翼翅膀化作身上的馬褂衣和下身的統裙,極其美貌。後來她的兒孫們(僰人)幾乎都沿用這個穿戴。
一天,九仙山桃源洞廣成子道人攜彩霞童子到崑崙山玉虛宮拜見師父元始天尊,彩霞童子沒有名姓,廣成子叫他阿彩。師僕二人途徑西王母的瑤池洞前,彩霞童子被阿鷹的美貌所傾倒,阿鷹也十分喜歡彩霞童子。二人一見鍾情,花前柳下,互吐衷腸。
俗話說姻緣天注定,連神仙也難免。西王母掐指一算,阿鷹與彩霞童子還真有一段姻緣呢!於是西王母移駕玉虛宮,拜見玉虛掌門元始天尊,向天尊談起她的侍女與天尊徒弟廣成子身邊的侍童彩霞童子有一段人間姻緣。不料天尊聽後哈哈大笑:「此事早在我的掌控之中。」遂取出九品乾坤卦,卜了一卦,算出二人要經受太多的磨難。天尊嘆了口氣。派金童叫來廣成子,吩咐廣成子成全二人的姻緣。廣成子一算,金沙江一帶正有一塊荒蠻之地,虎狼出沒,荊棘叢生,何不叫二人去開墾這個地方呢?一來懲罰二人不遵守清規戒律,思凡下界;二來也考驗二人的愛情是否忠貞不渝。
想到這裡就把彩霞童兒和阿鷹叫來,語重心長地對二人說:「阿彩啊!你們二人均已動了凡心,道是修不成了,這也難怪,上天注定你們有一段人間姻緣。也罷,我如今借土遁送你們去一個地方,開荒種地,生兒育女,待你們的兒子兒孫輔助人間明主成功後(即周武王伐紂)再回山修煉,也能修成正果。」
這阿彩帶著心儀之人且喜且悲,喜的是終於得到漂亮溫柔的阿鷹伴其終身,悲的是師父廣成子說那裡是一個荒蠻之地,無有人煙,野獸橫行,古樹參天,以後二人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想著想著,只聽耳邊風呼呼作響,眨眼功夫,廣成子已經用法術把二人送到金沙江畔的一片酸棗樹林邊了。二人靠酸棗作食物,砍來樹枝和野草在酸棗樹下搭建了一個小窩棚,就是新家了。山神土地為他們送來了開荒的農具,南極仙翁的仙鶴為他們叼來禦寒的衣服,從此夫妻恩愛,用火燒山,用石鋤開荒種地,生了很多的兒女。由於男的喚女的叫「阿鷹」,女的喚男的叫「阿彩」,他們的子孫就世代姓「阿」了。他們最先在酸棗樹下居住,後來僰人的「僰」字的含義就是酸棗樹下居住的人。
《詩經·唐風·鴇羽》寫道:「肅肅鴇翼,集於苞棘」,大意是:肅肅(像聲詞)煽動羽翼的大雁,彙集在酸棗樹叢中。有人認為,「棘」就是酸棗樹,「僰」就是酸棗樹下居住的人。
《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子都拔棘以逐之。」大意是:拿起兵器把他趕跑了。在這裡「棘」通「戟」,是一種兵器。有人認為「僰」字上邊的「棘」字和「戟」是通假字,「僰」字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時刻都扛著兵戟(棘),表示僰人是一個尚武的群體。
明朝萬曆年《雲南通志》記述:「僰夷,在黑水之外,即今所謂百夷(今傣族)也。僰,百聲相近,蓋音訛也。性耐暑熱,所居多在卑濕生棘之地,故造字從棘從人」。「僰」字是荊棘的「棘」字下邊一個人字,說僰人是一個生活在荊棘叢中的民族。也有人說在古代「荊」和「棘」是兩種植物,荊是指荊條,無刺,棘是指酸棗,有刺,荊和棘連起來用時才有「帶刺的灌木叢」(荊棘)的意思,單獨使用時不是「荊棘」之意。
《康熙字典》在解釋「僰」字時,「僰:偪也,使之偪,寄於荒遠也。」而「偪」字在古代有「狹窄、狹小」之意,偪人就是指偏僻落後地方的人。
說「僰」是酸棗樹下的人,或是扛著兵器的人,或是偏僻狹窄地方的人,好像都有其道理。在珙縣洛表麻塘壩和興文縣玉秀鄉的峭壁上,僰人扛著兵器形態的岩畫非常的多。
關於僰人的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僰人是夏朝的遺民,商朝的戰俘,屬遊牧民族。周武王伐紂時,征西南八夷參戰,其中就有僰人。僰人因立下赫赫戰功,在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從此,這個民族進入最強盛時期。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在阿富汗、印度見到僰人對外銷售的商品,才知曉有一條南方絲綢之路通往東南亞,它比漢武帝開通的北方絲綢之路至少早兩個世紀。漢武帝得知後,立即派人開發西南夷,於是僰人向周邊地區拓展,由此形成三大流域支系,即以四川珙縣為中心的南廣河流域支系、以雲南橫江流域為中心的橫江支系、以貴州南盤江流域為中心的南盤江支系。此時的僰人已發展成為農耕民族,文化十分豐富,尤為重視教育。
秦漢以後,中原勢力漸及西南,僰人勢力日衰,但仍在以宜賓(今名)為中心的川南地區和以昭通(今名)為中心的滇東北地區與其他民族雜居。在珙縣、興文、筠連等地(今名)的僰人,歷經唐宋直至元明都有歷史記載。
萬曆元年(1573年),明朝宰相張居正派四川巡撫曾省吾對僰人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大規模征服,總兵劉顯率14萬大軍欲將僰人殺絕。此後,僰人失去了蹤跡。
有人說,僰人被殺絕了;也有人說,僰人被其他民族同化了;還有人說,僰人逃往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但這都只是傳說、推測而已,並無明確的史料記載。至今,沒有人發現僰人記錄本民族歷史的文字,僰人在堅硬石壁上留下的難以計數的岩畫、在懸崖絕壁上留下的讓人嘆為觀止的懸棺,也成為千古之謎。
僰人再現丘北
丘北縣居住著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處。
「祖先在崖子上,主公在崖洞中。老人在供桌上,朋友在酒桌上。」這是一首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捨得鄉白泥塘村傳唱的民歌。月光下,每當篝火燃起,男人們就會唱起這首原始古樸、蒼涼悲愴的民歌,彷彿是在訴說著村寨裡鮮為人知的秘密。
有人說,這是僰人傳唱的古曲。丘北縣居住著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處。
丘北縣的僰人談起自己的來歷是這樣敘述的:「我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戰亂才從‘江外’渡江逃到這裡的。為了紀念祖先渡江逃難的歷史,我們僰人的嬰兒出生後,都要放到冷水裡讓他過一次‘江’。」這樣的敘述或多或少透露了古僰人遷徙的軌跡。
目前,丘北縣境內共有僰人1557戶6894人,具體分布在雙龍營、捨得、官寨、曰者、膩腳、樹皮6個鄉(鎮)的44個自然村。其中,純僰人村寨19個。多數僰人聚居在偏僻邊遠的石山區和半山區,少數僰人與其他民族雜居。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僰人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小,至今仍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生活習俗和民族文化。
僰人
僰人男子穿麻布或棉布短衣褲,外套一件繡有花紋的無袖麻布褂子。女子頭戴套頭,形似雞冠,僰人稱其為「衝天帽」、「雞冠帽」,帽周圍整齊地排列著各種顏色的小彩珠和海貝,並配以銀器、骨質飾物等。婦女衣服寬腰大袖,胸襟上繡有美麗的彩色花紋圖案,肩挎紅線球的背袋。
僰人民歌一般結構短小,音域不寬,旋律變化不大。樂器主要有月琴、響篾、三眼巴烏、篾哨。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跳樂」。
僰人實行血緣外婚制,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在跳樂、對歌中相識、相戀,但擇婚嫁娶必須由父母操辦。
僰人懸棺
僰人最神奇的習俗是懸棺葬俗。在捨得鄉白泥塘村和雙龍營鎮野豬塘村,筆者親眼目睹了懸棺葬。僰人懸棺的方法有索道法、棧道法、支架法、水位法4種,懸棺的安放形式可分為自然洞穴葬、人工鑿穴葬、人工懸棺葬。這種獨特的祭奠方式,強烈地傳遞著僰人對民族精神的升華,對未來世界超凡脫俗、空靈淨化的追求。
洞穴葬,只有族長一人知道的「機密」?
丘北僰人行洞穴葬。洞穴葬不是將死者的屍體入棺行葬,而是取死者的「靈魂」入祖。
僰人靈魂片
丘北僰人行洞穴葬。具體來說,就是在死者行將嚥氣的時候,族長取一塊薄銅片迅速在死者臉部上方剪一幅寬約4厘米的半身側像,刻上眼、鼻、口。這一過程稱「取靈」,剪的銅片就好比死者的「靈魂」,俗稱「靈魂片」。為了保持死者跟後代「血肉相連」、「世代相傳」的關係,「靈魂片」要蘸染孝子的指血,由孝子妥善保管,待祭祖時交給族長入祖,實行洞穴葬。至於死者的屍體,僰人認為,既然「靈魂」已被取走,屍體就不重要了,通常在野外土葬,不立墓碑和標記,不再祭掃。
丘北僰人每家都有一具祖棺,祖棺用櫻桃樹或樺桃樹鑿制而成,是僰人的「聖物」,由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族長負責管理。通常,祖棺存放在天然洞穴裡。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內的土壤要全部掏乾淨,安放好祖棺後,洞口要封好,以免被外人發現後移動或破壞。丘北僰人認為:祖先的靈魂只有不被外人看到,不遭日晒雨淋,才能安寧;祖棺只有脫離土壤和大地,靈魂才能順利進入天堂。
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蛇日是僰人的祭祖日。祭祖日當天,家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殺豬宰羊,在族長的帶領下帶上供品前往藏放祖棺的地點。族長從洞穴中取出祖棺,當眾清點祖棺內「靈魂片」的數目。如果「靈魂片」數目增多,證明族中有人「私自入祖」;如果「靈魂片」減少,則說明有人「盜祖」。眾族人當眾查明原因後,由族長當場減少或複製「靈魂片」,直到眾族人沒有異議,才用清酒「洗靈」,擺上供品祭獻。儀式結束後,族長會用新的白色麻布包裹好「靈魂片」放入祖棺內,獨自抱著祖棺,另外選擇洞穴秘密安放。
僰人這一神奇的葬俗源於何時,沒有文字記載。據專家推算,從棺內「靈魂片」氧化程度看,至少有500年左右的歷史。整個洞穴葬的過程,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折射出僰人獨特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