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間木版畫中最有特色的要數紙馬,紙馬在當地俗稱"甲馬紙"。"昔時畫神像於紙,皆有以乘騎之用,故曰紙馬也",又"後世刻版畫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位前,名曰紙馬"(清.趙翼《陔余叢考》)。可見,紙馬與門神一樣是祈福避禍的神像,所不同的是,門神是守護門庭的,貼在門上要管一年,所以,製作得精美一些;紙馬是一種供人們祭祀灶神、山神土地、城隍道路之神的,祭祀後即焚燒,所以製作要簡陋得多。
中國老百姓有於年終和七月半定期焚燒神靈畫像,祈求吉祥的習俗。由於祭"畢即焚化",民間需求量又很大,故藉助於雕版印刷術批量製作。
宋時,紙馬已盛行於世。無論是在汴梁還是在臨安,紙馬鋪和作坊的生意都十分火紅。雲南甲馬受內地影響,既有玉帝、城隍、觀音、灶君、山神土地等各地所共有的甲馬紙,也有當地獨具特色的甲馬紙。尤其是大理甲馬,將白族的本主崇拜融入其間,形成一批具有豐富地域文化內涵的"紙馬板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被稱為"本境福主"的一類甲馬。
"本境福主"即"本主",是人們心目中保境安民、驅邪賜福的一境之主。白族幾乎每一村寨都有本主廟,廟裡的供奉之神即為"本主"。為滿足祭祀需要,"本境福主"紙馬應運而生。如《大黑天神》甲馬是根據白族同名神話故事而刻繪的、《柏節夫人》甲馬是根據白族著名傳說"火燒松明樓"而刻繪的,畫面中兩個人,左為皮邏澄---即鄧賧詔的國王,右為王后慈善夫人,因她在維護鄧賧詔國的尊嚴,為夫雪恥的戰鬥中表現得英勇節烈,被譽"柏節夫人",其事跡到處傳揚,也成為白族最有名的女本主。
居住在金沙江畔的納西族紙馬有《招財利市仙》、《東廚司命》(灶王)、《月宮馬》等,內容形式近似漢族紙馬,這是元、明以後大批漢族軍戶、藝匠、文人、商賈入境,漢族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的結果。另一些《人馬平安》、《基金興旺》紙馬,以及鄰近地區的彞族的紙馬,則形象誇張、線條粗放,把想像中的神怪刻畫得極為生動,傾注了少數民族藝人的純真、質樸的創作情感,具有粗獷、隨意的地方特色。
貴州年畫以門神、門童為多。門神中秦瓊舞鑭,尉遲敬德舞鞭,披盔掛甲,威武雄壯。兩位武將的身旁由各隨一捧蝠持花的童子,畫面飽滿,造型生動。還有《胡帥、秦軍》,也即秦叔寶與尉遲恭,因尉遲為古代少數民族,故稱胡帥。門童的形式較為多樣,形象樸稚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