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美國人的婚禮,送禮金,似乎誠意不足。傳統習俗上,一對新人會列出最想要的結婚禮物,讓親朋好友從名單上揀選。准新郎盧卡斯(Lucas Ward)列出一個具體的禮物要求,他說:「一把真正好的廚師刀,是廚房最佳的工具。」這名28歲的芝加哥科技創業人士,即將於今年10月1日舉行婚禮。
他的未婚妻保娜(Paula Grahmann)是一名護士助理。她說,對於結婚禮物沒有異議,她不擅長入廚,很高興未婚夫幫忙挑選廚房設備。
隨著結婚季節來臨,送禮物的選擇也有一些的改變。最流行的結婚禮物均可以在美國四大零售商,床上用品店Bed Bath & Beyond,連鎖店Target,梅西百貨公司Macy's 以及高級傢俱店Crate and Barrel找到,最常見的禮物有食具,小家電等傳統項目。
在過去五年,梅西百貨的優質廚房食具,已經成為最多新人想收到的結婚禮物。婚慶禮品集團副總裁蘇珊(Susan Bertelsen)說,部分原因是新郎的影響力,推動家用酒吧用具的銷售增長,如冰桶和雞尾酒調酒器等。
Target行銷總監米歇爾(Michelle Mesenburg)說,目前的趨勢是新郎挑戰禮物,因此,電子用品和露營裝備作為結婚禮物,也日益增加。米歇爾說,目前最流行的沐浴巾的顏色是棕色,梅西百貨的頂級毛巾首選是香草色,白色,麻色和巧克力色。許多夫婦經常搬家時,希望帶著一些隨身物品,他們不想要過於大膽的顏色。
近年來,家庭型規模的燒烤爐,浴室的配件及運動用品均層出不窮。許多新人也會要求親朋好友送家居用品,因為這些的禮物更加實用。目前,美國平均的初婚年齡也上升,男性28歲,女性26歲,。
芝加哥一個非盈利研究機構當代家庭合作理事會副主任孔茨(Coontz)指出,當一對新人準備結婚禮物的名單時,他們會一起選擇,而且希望能夠一起使用得到。
在過去,結婚禮物清單往往是「一刀切式」的要求,許多年輕的新娘子會選擇一些昂貴而不實際的物品,可能每年只會使用一次,例如:中國瓷器,亞麻製品和玻璃器皿等。
與過去相比,現時大部分住在城市的夫婦所居住的環境較小,他們缺乏空間存放小工具或物品。當大衛(David Mishook)和梅格基恩(Meg Keene)於2009年在三藩市登記結婚,他們選擇了一個多用途的荷蘭烤爐。「與其買鬆餅爐,五種不同尺寸的盤子,另外三個鍋爐,我寧可朋友送一個多用途的烤爐給我們。」他說,事實上,梅西百貨的烤架和烤盤是最熱門的結婚禮品。
29歲的麗貝卡(Rebecca Lysen)和未婚夫賈斯汀(Justin Hosek)也將這一種多功能用途的廚具用品,列為結婚禮物。他們將搬入布魯克林區一間臥室的公寓,因此,混合式的廚房用品,最為適合。
零售商指出,這種特殊的產品,至少兩代仍然流行著。它往往是由新娘選擇,因為她們的母親或祖母也有一個類似的廚房用品。
紐約市的一對新人凱西(Casey Collier)和未婚夫保惠特莫爾(Paul Whittemore)卻有獨特的個人選擇,禮物清單上,列出限量版的藝術畫,義大利語文班課程,以及一部卡拉OK機。共同生活了三年後,凱西和保惠特莫爾說,他們有建立家庭的共識。因此,他們註冊了,正在計畫成為夫婦。
大多數夫婦從多個零售商或網站,找尋新婚禮物,以滿足他們不同的口味。盧卡斯從男士的禮物網,找到一個啤酒杯,一個烤爐和烹飪用的皮手套,因為他很喜歡烹飪。他說,未婚妻當然有否決權的,其中一項禮物,遠端控製冷卻器,她知道之後,笑了好幾分鐘,然後說刪掉這項禮物。
賈斯汀,被未婚妻麗貝卡笑稱他為「緊張新郎」,因為他對於婚禮的安排,有很強烈的意見。他反對麗貝卡加入一些裝飾項目,如燭臺,銀相框。他說:「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物品?什麼是燭臺?」麗貝卡卻堅持,她說,因為她希望邀請的150名賓客,可以有一個更廣泛的禮物選擇。
與此同時,她也反對賈斯汀在名單上增加一個12升的鍋,擔心它會佔用過多的空間。賈斯汀卻說:「可是,我是一名愛煮湯的傢伙,我需要一個大鍋。」最後,他妥協了,選擇了一個較小的8升鍋。
越來越多的夫婦希望一起選擇禮品。當拉米雷斯(Dolores Ramirez)和邁克爾(Michael Wimpy)結婚時,他們已經43歲,都曾經離婚,他們一起生活了一年,才決定再成家立室。
朋友們不斷地問:「你們想要什麼禮物?」最後,在她的婚禮策劃人的建議下,她和未婚夫希望得到家用店Home Depot的禮品卡,總數接近3500美元,足以提供大量的改造建材和一些家用電器。
来源:美國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