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再次成為全球焦點,引起世人更大的關注。
在2008年底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下跌,2009年平淡企穩,2010年強勁上漲。而在過去幾週裡,從石油到銅等各種大宗商品的價格再度飆升至高位,成為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的重大隱憂。
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所謂的「大宗商品超級週期」的主要推動力。
在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油價已升至每桶125美元的兩年半高位)的同時,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貿易商嘉能可(Glencore)啟動了首次公開發行(IPO),籌資數十億美元。
嘉能可選擇這個時間上市讓人聯想到,此事可能預示著大宗商品超級週期終結的開始,就像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上市和私人股本集團黑石(Blackstone) 2007年的上市標誌著股市牛市的終結一樣。
實際上,嘉能可的IPO衝刺正值多數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強烈價格回調之時。例如,油價就曾在一個交易日內創記錄地下跌逾10美元,其它原材料價格也大幅下跌。
大宗商品價格已出現一些反彈;業內共識是,超級週期仍然存在且運轉良好。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駐倫敦的大宗商品研究主管保羅•霍斯耐爾(Paul Horsnell)表示:「各類大宗商品的前景相當看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新興市場旺盛需求的長期週期推動。」這一看法與分析師、交易員和企業高管普遍持有的觀點相同。
去年一年,追蹤一籃子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銅、小麥和糖)價格的基準指數——路透-傑弗瑞CRB指數(Reuters-Jefferies CRB)上漲了36%,儘管目前它已從5月初觸及的兩年半高點下跌了約5%。
與上世紀90年代和80年代末的低價時期相比,過去10年的主要結構性轉變是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這提振並改變了大宗商品的消費模式。
另一方面,供給面的回應卻一直較為緩慢,原因包括:自然資源企業最初對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反應謹慎,成本通脹大幅上升,大宗商品生產國的資源民族主義。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駐倫敦的大宗商品研究主管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表示:「投資者的頭寸調整可對大宗商品市場產生短期影響,就像投資者的資金流動能干擾固定收益和股票市場一樣。」
但他補充稱,基本面因素才是從根本上推動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因素。目前,基本面因素似乎相對穩健,儘管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恰恰會因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影響而放緩。
投資者對大宗商品期貨和大宗商品相關股票的主要擔憂在於,價格高企(尤其是假如價格攀升至更高水平的話)可能會造成需求減弱,從而影響增長。
例如,石油需求已從2010年的高位回落。西方國家石油監督機構——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今年石油日消費量將增長約130萬桶,較去年280萬桶的增長有所降低。分析師認為,銅消費增長也在放緩,而且還有跡象表明,一些農產品的需求增長也在減速,例如玉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無論如何,「大宗商品價格的上行風險仍大於下行風險」;該組織還警告稱,「資源稀缺引發的擔憂是真實的、普遍的」。
市場對IMF的觀點給予著關注,因為該組織準確預測了近期的一些價格波動,而且它是少數將2008-09年的低迷視為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暫停而非結束的官方組織之一。
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問題將成為下月巴黎20國集團(G20)特別會議的主要議題。
巴克萊資本的霍斯耐爾表示:「各國政府越來越認為,上世紀90年代人們忽視了一些有關大宗商品的長期問題。」
人們對未來一年大宗商品市場的看法好壞不一,但一個廣泛共識是,價格高企的局面將持續下去。
能源類大宗商品的前景喜憂參半。
由於需求強勁和供應中斷(尤其是在中東和北非),油價仍將保持在高位。
煤炭價格很可能會繼續維持在高位,因為在需求不斷上升之際,惡劣天氣和出口瓶頸阻礙了供應。
另一方面,幾乎無人反對的共識是,天然氣價格將連續第三年保持在低位,因為美國的產量增長在不斷擴大。
金屬類大宗商品也面臨喜憂參半的前景。交易員大體上對銅和鋁依然看漲,但對鎳則轉而看跌。不過,6個月前出現的狂熱情緒現已基本消退——當時有傳言稱,銅價今年將觸及每噸1.2萬美元。銅價目前為每噸約9000美元。
在干散貨大宗商品當中,交易員和分析師對鐵礦石價格表示樂觀。儘管其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下跌,但鐵礦石價格仍保持在接近記錄的高位。作為鋼的主要原料,鐵礦石價格的強勢得益於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等出口大國的供應量較低,也得益於中國需求的強勁。
農產品將主要受到天氣狀況的影響。作為對農產品價格觸及2007-08年糧食危機以來最高水平的回應,農民紛紛擴大了種植面積,而糟糕的天氣狀況可能會抵消這些努力。
北歐和美國南部的乾旱將影響小麥收成,而美國玉米產區的濕冷天氣將拖延小麥的種植,從而降低產量反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