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配圖,圖片來自網路)
2月16日下午4時許,「網路上出新聞了,你趕緊去看看。說是外地人沒有五年納稅證明的就不讓買房了。」一個同事喊道。一時間,辦公室炸開了鍋。像陳靜一樣,她的不少同事都是剛工作沒幾年的外地人。在北京一家影視製作公司上班的陳靜看了看網頁上的新政,「立馬兒連手裡的活都不想幹了」。
根據北京市政府出臺的落實新「國八條」的房地產調控細則,今後外地人購房需提供五年(含)以上納稅證明。想到還要繼續在北京租房,不斷地搬家,特別是那細碎的打包過程,陳靜顯得分外沮喪。
下午6點半左右,進一步的消息更是把陳靜拋到了心情的谷底。一位經紀人打電話告訴她,「沒有五年納稅證明的人最好今天晚上12點以前完成網簽,否則就很可能過不了戶了。」陳靜本以為這個細則到執行,還會有個緩衝期,但她錯了——新政的執行非常迅速,隔天(17日)就開始正式執行。
直到16日深夜12點,北京大小中介都在加班幫一些可能會被政策擋在購房大門之外的購房者趕做網簽,大家都在爭搶綠燈變紅之前的分分秒秒。當天,北京市二手房網簽量達2057套,比前一天暴漲了149%。
2月17日,朝陽區石佛營的交易大廳已經張貼了要求申報《家庭購房申請表》、《購房承諾書》的通知。通知規定,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協同有關部門在五個工作日內,對購房家庭資格進行核驗。通過核驗的購房家庭,方可辦理網上簽約手續。諮詢臺前站滿了面目焦灼的諮詢者。
2月17日上午12點半,陳靜的同事接到一家中介經紀人的電話,對方來核實其是否符合購房資格。當經紀人聽到這位同事的丈夫是北京戶口時,就立刻以非常激動的語氣說:「太好了,那我就接著幫您看房了。」據這位經紀人講述,新政出臺後,他們就開始挨個核實客戶的情況,如果不符合購房資格的,就在資料庫裡刪除該客戶的信息。
一位經紀人還告訴陳靜,新政前,買房貸款只要出示一年期的納稅證明,中介公司稍微運作一下,找一個公司補辦就可以通過,且只需要將證明給銀行看。但五年的納稅證明,無論如何是沒有辦法作假的,關鍵是還要被建委審核。
僅僅兩天當中,在北京限購令之後,短暫的爭取網簽時間,以及有無補開五年納稅證明等 「打擦邊球」的可能,全部被精明的中介公司一一排除。聽著打聽來的種種細節,陳靜覺得更加沈重了,「太對不起父母。」
四年前,在人民大學讀大四的陳靜,思量後決定留在北京。2009年,父母也隨陳靜到了北京。父親今年已經60多歲了,來到北京後,還是靠自己的一技之長找了份工作。父親堅持工作,常常還加班,就是為了給陳靜在北京買一套房。
在過去的兩年間,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陳靜搬了五次家。父母來了之後,全家人都搬到了父親的朋友家中。一年之後,朋友全家移民,想賣房子。父親為了不為難這位幾十年的老友,全家就開始不停地看房。
去年4月,國十條出臺,陳靜發現房價略有下跌,就開始觀望。但沒跌多少,房價又繼續上漲。旋即,北京又出臺規定外地人未滿一年社保,不能申請房貸。陳靜認為房價可能會降,於是決定一邊看房一邊觀望。
到了春節前一個月,陳靜看中了一套豐臺的二手房,房價138萬。當時,已經賣了山東濟南老家的房子再加上父母的存款,陳靜手中有120萬,但因為房東要求一次性支付全款,並且從陳靜看完房決定買,到房東約定的收款日,只有一天時間。幾經猶豫之中,這套房也就與她擦肩而過。
陳靜的不幸,卻成全了周邊擁有北京戶口的朋友、同事。一位同事正考慮怎麼把戶口分出去,再買一套房子。這位同事打聽了家周圍的中介,找尋了這樣一個辦法——將自己的戶口和父母的戶口分開。因為他家裡三套房子有兩套是父母分得的,產權上也不是陳靜同事的名字。也就是說,有北京戶口的陳靜同事,名下就僅剩一套房了。按照新政,他能再購一套房。
對於陳靜同事想採用的這種分戶法,記者諮詢了北京市公安局萬壽寺派出所的戶籍警。該戶籍警告訴記者,只要房子產權是自己的,那從本市把戶口遷過來,是允許的。而且把戶口本、產權證、身份證拿來,當時就可以辦成移戶。對於擁有北京戶口的人而言,這意味著只要他可以單獨成戶,在他面前就不存在「限購」令牌。
陳靜覺得,她雖沒有戶口,但同樣在為北京做貢獻,為什麼就不能買房呢?
但官方卻不認可她的委屈。北京房協副秘書長陳志認為,限定五年在京連續繳納社保、納稅並不是排外政策。這體現出政府希望留住人才在北京長期奮鬥,使他們在推動北京發展的同時,實現個人夢想,而「京十五條」限購政策主要限制的是投機性需求。陳志說,如果沒有給北京經濟做貢獻的人,掙了錢就來北京炒房,炒高了再從房地產市場獲利後再撤,這樣的情況對一直在北京奮鬥的人也是不公平的。
清華大學教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李稻葵更是第一時間在微博上支持北京市政府的「限購」做法。「實話實說,2009年5月,作為北京人民代表,與郭市長集體見面,我發言呼籲限購。每次都承諾我會第一批出來輿論支持。」此言一出,引來眾多學者的非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小年更是表達激憤。他在微博上直接寫道:「斯文掃地,學界悲哀。歸去來兮,自由之精神,歸去來兮,獨立之思想。」
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亦對「限外」表示質疑:「一個不能不斷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融入的城市,又怎麼可能創新和進步呢?納稅五年僅為能買房嗎?是否應給個北京戶口?下次還會再出個非北京戶口的房產要征高稅的政策嗎?一個可以由政府任意調整的政策,又能給民眾多長遠的發展預期呢?而且,外地人中一大批是無社保和無連續納稅證明的中低收入者。有一批是企業納稅的股東們,還有一批給北京帶來財富與消費稅收的非工資性收入者。他們都被排除在外了。」
去,還是留?對於陳靜,這是一個問題。離開北京就意味著在老家可能找不到原來的工作了,一切又要從頭來過。留在北京,那未來也只能繼續租房過著日子。想起那細碎的打包過程,想起帶著老父母搬家的場景,聽到隔壁辦公室傳來的兩個有北京戶口的同事討論如何抄底的言語,和不久前外地人買車受限一樣,陳靜悲傷地想到:這座城市把她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