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詩的王國,歷朝歷代、各種內容和形式的詩歌浩如煙海,其中敬老詠老題材的詩歌,是中國歷代詩歌中令人矚目的一個類別。
尊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流傳下來的經典的詠老詩中,最傑出的當屬曹操的傳世名作《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此詩寫於公元207年,當時曹操已五十開外。古人能活到五十歲已屬不易,曹操此時已到老年,寫《龜雖壽》正好符合他的年齡與心境。
《龜雖壽》的前四句說明瞭天下萬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折射出唯物主義的哲理之光。接下來四句表達了這個一代梟雄老當益壯、永不言敗的雄心和抱負。撇開因小說《三國演義》而造成的對曹操的偏見,他這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博大襟懷,不能不叫人由衷欽佩!下面四句「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更是準確地表述了不能聽天由命、儘可能延長自己生命的強烈求生慾望。綜觀全詩,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激盪人心的力量。曹操在老年猶能保持如此旺盛的進取精神和樂觀態度,實在難能可貴!
曹操不但是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傑出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是建安文學的魁首,對後世影響很大。除了此詩的創作方法與文學成就對後世的啟迪,其鏗鏘有力的詩句中流淌出來的豪情壯志,同樣為後人所推崇。
比曹操晚近半個世紀的應璩(公元190到252年),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文人。他寫的《百一詩》共有一百三十篇,後來逐漸散失,流傳至今已很少。「百一」是百慮一失之意,其詩內容多為諷喻吏治,表現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的獨立人格。其中有一首老年題材的,頗有特色和新意:
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
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致辭,室內嫗貌醜。
中叟前致辭,量腹節所受。
下叟前致辭,夜臥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長久。
這首寫於一千多年前的詩歌,文字如此酣暢,十分難得。詩裡說,當時有人駕車前行,遇到三位百歲壽翁在田間鋤草,特停車交談。三位壽翁各自道出自己的養生秘訣:其一,不計較妻子容貌,看重勤勞誠實、儉樸理家,房事也有節制,故能養精蓄銳,保持元氣,此乃男子長命之道。其二,吃東西同樣要有節制,不暴飲暴食,依據肚量安排食品多少,這對男女皆為長壽經驗。其三,晚上睡相要好,不能蒙頭,保持呼吸通達,空氣流暢,這對健康長壽確實很重要。三叟的人生經驗,從食、眠、性這三個關鍵方面,闡釋了長壽的道理,既符合人體科學,又有人生哲理,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此外,這首詩在藝術上也很有特點,它有一個故事內核——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詩中「行道人」一下子就遇到三位百歲壽翁,讀來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