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齊白石作品耗用頭髮絲300多根,耗時2個多月
張德瑄發編的全部工具
張德瑄
張德瑄發編的全部工具
華西都市報10月27日報導 張德瑄希望讓帶著基因千年不朽的頭髮取代傳統墓葬,但此絕技可能面臨失傳
連普通呼吸都有可能打亂了髮絲的排列,更別說每根頭髮都要選擇、清洗。張德瑄的技藝要求心靜、心細、心無旁騖,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得了的。
「我女兒在國外留學,以後我們故去,她也很久才能回一次家,我們願意用這種便捷的方式讓她把我們‘帶’在身邊,不要忘了父輩的艱辛。」前些日子,一對老兩口找到成都老人張德瑄,他們接受了他新近提出的環保殯葬觀點:用頭髮編織人像,讓帶著基因千年不朽的頭髮取代傳統墓葬。
老人的絕技讓頭髮絲變精美畫像
張德瑄今年66歲,他稱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會用頭髮編織人像的人。昨日,記者見識了這項將頭髮絲變成肖像的絕活。
張德瑄的家,在城東一個小區內。在不大的工作台上,他拿出6樣自製的簡易工具,用頭髮編織起來。他一隻手拿著一個30倍的放大鏡,另一隻手用鑷子撥弄著一根根髮絲,要把它們依次排列起來。
張德瑄的頭幾乎要埋在自製的製作支撐架裡了,但手卻不抖,眼睛眨也不眨。他屏住呼吸,生怕一絲氣息把作品搞亂了,他悄悄說:「你不知道,發編是細活兒,要心靜才能完成,一個眼皮就是一根頭髮,擺位稍微不同,人的眼神就完全不一樣了。」
張德瑄給這項絕活起名「發編」。這的確是個巧活兒:客廳中掛著一張自製的2米高的坐標,上面數不清的點構成了一尊觀世音畫像。在前兩個月的40 多天裡,張德瑄每日甚至忘記吃飯和上廁所,長坐十幾個小時對照著坐標編織,出爐的作品僅僅2cm×4cm,觀世音的笑臉惟妙惟肖。
老人的願望用頭髮拉動環保殯葬
從朋友處得知張德瑄有這項絕技,一對老夫妻找到了他,希望用他們自己的頭髮編織兩人的結婚照送給遠在國外的女兒。照片不是新近拍攝的,而是老舊的黑白照,丈夫的衣領上有一塊補巴。他們希望補巴要醒目點,要讓出國的女兒時刻記住父輩的辛苦。
張德瑄同意了他們的要求,並請他們各剪下了牙籤粗細的一束頭髮,30餘天便完成了作品。大約2cm×3cm大小的發編作品上,人物神態傳神,補巴清晰,老兩口非常高興。
「頭髮帶有自己的基因,不僅可以千年不朽,還能寄託思念,這絕對是非常好的紀念品。」張德瑄說,他已經用自己的頭髮編織了自己的畫像並立下了遺囑:以後將骨灰撒入長江,後人只留下發編肖像,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文明殯葬的行列,也希望有關部門能提倡這一環保舉動。
去年,張德瑄將這項絕技和文明殯葬倡議書寄給了國家專利局,目前已通過審核,等待公示。四川省文聯也將剛發現的這項絕活列入了將要展出的百佳作品,要推薦入全國工藝美術普查中。
老人的遺憾怕三代單傳絕技失傳
年輕人的頭髮直徑一般為0.07mm,老年人的為0.05mm,要用這樣細緻的東西製作物品,有多難呢?張德瑄說,這是他們家三代單傳的技能,他一共練習了54年。
張德瑄2歲時,發現奶奶傳給爸爸的頭髮編織非常奇特,便開始學習。那時,張德瑄自行琢磨怎樣編織人像。直到30歲,他才編織成了第一個人像。
50多年來,只有身邊的親人知道張德瑄有這項絕技,老人也以為這只是傳家的「鵰蟲小技」便未聲張。直到2008年,西安美術學院的教授見後稱奇,張德瑄才決定將理念傳播出去。
一時間,有人想要收藏,小幅作品能賣到數千元,大幅作品亦賣到上萬元;有人要請老師開設培訓班,認為可從技能中謀利,但張德瑄不願和不熟悉的人有經濟瓜葛。張德瑄的兒子多年學習未習得他的技法,他到老家富順找了些年輕人,希望能讓他們傳承技藝,也無果。
連普通呼吸都有可能打亂了髮絲的排列,更別說每根頭髮都要選擇、清洗,張德瑄的技藝要求心靜、心細、心無旁騖,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得了的。老人年齡愈來愈大,這項絕技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蹤跡,他有時悵然:「我說自己視發編如命,老婆視我是發編瘋子,人們視發編是世界絕技,難道它有一天真的要滅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