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園為什麼波瀾不驚?

作者:寒山 發表:2010-10-16 02: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從1919年到1989年,中國政治的一條重要線索是學生運動。1919年的學運引發了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史的大門;1989年的學運引發了天安門事件,中共體制在鎮壓後確定了政治專制經濟開放的路線。中國20多年來的發展就是這條路線的結果。

正因為這個原因,在中國大陸,「學生運動」這個詞在1989年以後變得比較微妙了,因為它容易讓人們聯想起那場所謂的「風波」。但是在 1989年以前,在共產黨的歷史和政治教育中,學運是一個高調出現的詞彙,因為它和共產黨的光榮歷史聯繫在一起。五四運動的結果是一部分學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共最早的活動家。此後的五卅運動,北伐,30年代的抗日愛國運動,40年代下半期的反蔣民主運動,都是中共領導的。反過來,國民黨反對學生愛國,站在進步學生的對立面,失去了學生的支持,所以最終失敗了。

這個解釋符合歷史的真相嗎?

北京商務印書館最近出版了新加坡國立大學黃堅立教授的專著,書名是 《難展的雙翼:中國國民黨面對學生運動的困境與決策—1927-1949年》。仔細讀一下這本書,對我們瞭解真正的歷史有一定的幫助。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1927年以前的大革命時期,國民黨也是一個搞群眾運動的革命黨,也有學生,青年,婦女和工人組織,得到這些社會階層的支持。但在 1927年以後,國民黨成了執政黨,用今天中共的話來說,它的工作重點轉移了,從革命轉為建設,同時還要嚴防共產黨利用群眾組織和群眾運動來挖自己的牆角。所以,國民政府從1928年開始對學生的校園活動確定了一條非政治化的路線,要學生專心學習,把自己培養成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專業人才。

這條路線的實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禁止學生從事政治活動,把大革命時期的學生聯合會改為學生自治會。學生聯合會是政治性的,它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外的社會政治活動,學校當局一般管不了;而學生自治會主要是在校園內代表學生的利益搞一些非政治性的自治活動,配合學校的管理。第二,國民黨對學生實行以三民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承認國民黨統治中國的現實。

這條路線從一開始實行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有兩條: 第一,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導致學生的愛國主義不斷高漲,他們突破了政府的禁令,在30年代發起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第二,更重要的是,國民黨不是一個極權主義的政黨,它從來沒有真正建立起對教育的全面控制。例如,30年代初它曾經開設過「黨義」課程,灌輸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但很快就在教育界的反對聲中取消了。此後,三民主義的內容只是零零星星地散佈到社會和人文學科的教學中,根本沒有起到思想灌輸的作用。

再如,國民黨建立起政權後一直沒有一個青年組織,直到1938年才建立三青團。這個組織的工作重點是學校和學生,但出於不讓學生過多地從事政治活動的考慮,三青團很少在學生中發展幹部,而主要讓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或者專門的國民黨幹部擔任團幹部。這樣,三青團其實並沒有能把學生中熱心政治活動的人吸收進去,這些人就成為共產黨招募的對象。

正是因為吸取了國民黨的教訓,今天共產黨對學校和教育的控制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和滴水不漏。在學校有共產黨共青團和少先隊,學生會完全是黨團的政治工具;課程中有馬列毛三個代表和諧社會和國情教育;在需要展示民族主義的場合官方會組織和操縱學生的「愛國」遊行。

所以,今天中國的校園波瀾不驚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