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正被收取隱形「通貨膨脹稅」(圖)

作者:周其仁 發表:2010-08-18 12: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政府因財政壓力而超發貨幣,是法定貨幣時代通脹的根源。那是貨幣的主動超發,因為抽稅和發行政府債,還滿足不了財政開支的需要,於是靠超發票子過日子。橫豎法定貨幣控制在「看得見之手」,下個行政指令就可以發行,而最先拿到加印鈔票的又是政府自己,馬上就有了可用財力。至於超發貨幣的結果——相對價格的變動和物價總水平的上漲——要經過一個時滯後才在市場上顯現。因此,主動超發貨幣也被看作政府在抽取隱蔽的「通貨膨脹稅」,最後買單的,還是承受通脹之苦的老百姓

上一篇文章提到,人民幣在制度上杜絕政府主動超發貨幣,是1994年全國人大通過、1995年開始執行的《人民銀行法》。該法案明文限定,人民銀行再也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這就是說,政府把央行當作財政之外又一個錢櫃子的時代,在制度上結束了。以後政府的財政需要,只能靠稅收、靠發債、靠國有資源的收益,再也不能靠超發票子。講過的,作為建國之後又一波治理嚴重通脹的結果,中國終於在財政與貨幣之間安排了制度性間隔,意義遠大。這麼說吧:人民幣將來有了與中國經濟相稱的國際地位,一定有人會回過頭來,到這部《人民銀行法》裡找到其立足之本。

始料不及的是,主動超發貨幣之門被關上之後,又開出了一個被動超發貨幣的口子。這就是從匯率形成機制裡被動釋放出來的天量貨幣。正如先前發表的本系列評論指出過的,每年新增的國家外匯儲備,全部是央行用基礎貨幣買進來的。按什麼價買?匯率是什麼價就按什麼價(更準確地說:央行出什麼價購匯,匯率就是什麼價)。1997-2005年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8.26元,意味著每增加1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央行就要增加動用8.26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向商業銀行購匯,這8.26元「高能貨幣」轉入商業銀行,再乘上4-5倍的貨幣週轉速度,可放給市場的貸款總額就是40元人民幣上下。這是說,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在事實上已經成為貨幣當局被動發行人民幣的機制。

這裡所謂「被動」,比照的是由財政驅動的貨幣超發。對政府而言,那的確是主動行為——財政有缺口,政府有意通過向央行透支來平衡預算。現在從匯率形成機制派生出來的貨幣發行,則以被動為特徵,因為究竟有多少外匯進入中國,究竟多少銀行間市場的外匯被央行收購,著眼點不是政府本身的財政需要,也不受財政動力的驅使。

至於是不是「超發」,查查數據好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我國外匯儲備比上年新增50億美元,1999年新增97億美元,2000 年新增107億美元;增加的幅度分別是3.6%、6.7%和7.0%。這樣的絕對數和增長率,即使新增1美元外匯儲備最後真的增加了40元人民幣貨幣總供應,說「貨幣超發」也言過其實了。但是,以後幾年的形勢完全不同了:年度新增外匯儲備的絕對量從465億美元(2001)、742億美元(2002)、 1168億美元(2003),直到2066億美元(2004);年增長率則分別跳到28%、34%、40%和51%。這樣的形勢真叫好得受不了,因為由此形成的人民幣供應壓力遠高出經濟增長的需要,不是「貨幣超發」,還能是什麼?

再以後,中國年度新增外匯儲備2000億-3000億美元就不算新聞。直到去年,全球金融危機號稱百年不遇,出口導向的中國經濟遭受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挫折。但中國的外匯儲備減少了嗎?沒有。不但沒有減,還繼續新增4500億美元!幸虧中國人民銀行沒有嚴格以美元為錨——如蒙代爾所建議的—— 來決定人民幣的供應,而是辛苦異常地不斷對沖超發貨幣形成的流動性,否則,由匯率形成機制被動超發的貨幣,還不是更如「黃河之水天上來」?

不少朋友把人民幣匯率機制看成「對外問題」。這是不對的。在匯率形成機制同時就是被動超發貨幣機制的條件下,我以為匯率首先是對內問題,涉及的是一部分中國人民與另外一部分中國人民之間的經濟利害關係。為什麼這樣說?讓我試著闡釋一下吧。

以年度新增外匯儲備2000億美元為例。這筆巨款——按變化的匯率計,約在14000億-16000億人民幣之譜——當然主要是由我國沿海出口加工地帶的無數外向型企業掙來的。從商品形態看,東西已經出口了。可是這掙回來的外匯,經過向商業銀行結匯,那些無論是工人薪酬、老闆的投資與管理收益、政府稅收以及其他相關方的服務所得,則全部變成了留在國內的人民幣購買力。要注意了:這裡有1萬幾千億人民幣購買力,完全沒有對應的商品可買!問一個問題吧:這樣的國民經濟——且不論對外關係——究竟靠什麼來平衡?

反正「買東西」是不行的,至少靠買國內商品不行。商品已經出國,國內留下的是 「純購買力」。在此情況下,過量的人民幣購買力追逐不夠量的國內商品,結局只能是國內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這就是這些年國內通脹時不時沖高的根源。是不是每樣商品和服務都以同等的漲幅漲價?倒也不一定。因為還有所謂「結構性物價上漲」的可能,就是有的商品漲價快、有的漲價慢。倘若巨量購買力無端端地集中到某項商品或某幾項商品上,那「行情」可就來了。這些年我們看到的豬價、鋼價、鐵礦石價、房價、股價、古董價、普洱茶價、還有什麼綠豆價等等輪番出狀況,其實不單單是這些個別商品的供求出現缺口,而是被動超發貨幣引起了國民經濟總量失衡的表現。

「買外國商品」行不行?也不行。倒不是人民幣不是硬通貨,不能到國際市場上去購物。事實上,中國製造的商品有國際競爭力,硬通貨是可以掙回來的。那數目驚人龐大、增長迅速的外匯儲備,難道不正是中國絕不缺少國際購買力的明證?問題是,無數出口企業掙來的硬通貨,結匯給了商業銀行,後者又在外匯交易中心悉數賣給了央行。講過的,今日中國不再實施強制結匯,企業有權留匯,也有權把掙來的外匯賣給別的企業或私人,商業銀行也有權不向央行售匯,可以自留、自用外匯,或者售匯給自己的客戶和存款戶。如今中國外匯的涓涓細流,絕大部分流入央行的庫房,惟一的原因是央行購匯的出價最高。講到底,不是中國人對海外五花八門的商品服務刀槍不入、不動凡心,而是在現實的人民幣匯率面前,與其持有外匯購海外之物,不如把外匯賣給央行換人民幣更上算!

在以上的例證裡,每年2000億美元的貨幣購買力,買國內商品不得,購國際商品不值,剩下的出路究竟何在?讀者想想吧,我們下週繼續。

来源:中國企業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