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40多種珍貴藏式製成的大黑天名擦,彌足珍罕
十尊阿眾佛八塔(骨擦)
釋迦牟尼佛(骨擦)
安放在銀白色小嘎鳥中的宗喀巴像布擦
表面粗糙、形象漫漶的布擦
在內蒙藏傳佛教傳播區域收集到的蓮花生泥擦,畫工精湛嘆為觀止
清康熙年間由兩面模具製成的三怙主泥擦
製作於明朝永宣時期,融入中原風格的獅面空行母泥擦
吐蕃時期的舒坐金剛手泥擦
蓮花生(藥擦)
米拉日巴(藥擦)
曾被服用去一角的藥擦
何為擦擦
藏傳佛教模制的泥質小佛像、塔,藏語讀做擦擦。無論是用單面模具印製的浮雕,還是用雙面模具脫範而出的圓雕佛像、塔,均稱為擦擦。
藏族僧俗製作擦擦的目的是為了積攢善業功德,製成的擦擦多用來為大佛塔和大佛像裝藏而置於內膛,也多作為禳災祈福的聖物,供奉於擦康、雪山、神湖、山顛、洞窟等清靜之所在,以求福蔭。
擦擦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頗具典型的代表,是藏族先民奇蹟般留給世人的中國古代藝術奇珍,是世界人文寶庫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擦擦種類
一、泥擦。一般用最普通的泥巴,好一點的則用阿嘎土、煉泥、香泥(摻有香灰)、紙泥(摻有紙漿)等等製成,通稱「泥擦」。此類泥擦以素泥為多,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屬於存世量相對較多的一種。除罕見品或屬於「名擦」的泥擦以外,絕大多數泥擦其價值相對較低。
二、骨擦。將圓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製成,因其成份摻入骨灰而得名,比重小於泥擦。此種「骨擦」也較泥擦為少,傳世者相對更少,多數出土自塔腹。藝術、收藏價值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價值。
在內蒙藏傳佛教傳播區域收集到的蓮花生泥擦,畫工精湛嘆為觀止
三、布擦。據藏傳佛教儀軌,歷代達賴喇嘛、班禪大師及少數大活佛圓寂實行塔葬,此為藏地最高級葬禮。塔葬之先,須將大師法體用鹽巴、藏紅花等珍貴藥品進行脫水處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於金、銀靈塔塔瓶之內,供萬世瞻仰。此種靈塔在布達拉宮靈塔殿內有八座,供奉著八位達賴(五、七至十三世達賴)的法體。將脫水處理出的大師體液混合泥土製成的擦擦稱為「布擦」。藏語「布」意為法體。據藏地傳說,身帶布擦,無論人處何方可醫百病,可避邪惡,可得平安,甚至刀槍不入。因此藏人認為布擦最宜作護身符,掛在身上,可得佛法護佑,以避邪惡。東嘎·洛桑赤列大活佛還認為,正挂大師布擦於前胸,不離方寸,意與大師心心相印。
四、藥擦。傳世品中尚有數量極微的「藥擦」。是以多種名貴藏藥為原料,依藏醫藥工藝流程、宗教儀軌,精煉壓製成型並可服用醫病的擦擦,因其原料為藏藥(或有藏藥成份)而取名「藥擦」。傳世藥擦製成的年代大多在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有經驗的收藏家和做古玩生意的明眼人,即使不精於擦擦一道,僅憑不同於泥土的「手頭」感覺和反映歲月年代的表層「包漿」,便會準確無誤地判斷其極珍罕的文物、古董價值。
五、名擦。類似「名畫」、「名作」,因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而得名,故將達賴、班禪大師等大活佛、知名人士親手製作的擦擦分類作「名擦」。此種名擦背面幾乎都工整鈐蓋有大師本人的印鑒痕蛻、指紋或標記。
擦擦分期
一期,公元七至九世紀為擦擦的發祥期,即藏族史上的吐蕃時期,亦即藏傳佛教前弘期。終因朗達瑪滅佛之「完全」、「徹底」,且泥質擦擦極歇損壞,難以傳世,故一期擦擦少有遺存。
二期,十世紀後半期(依仲敦巴之說,後弘期當始於公元978年)至十三世紀,即藏傳佛教後弘期早期。可視其為擦擦發展史中的過渡期,此期間的擦擦多以兼收並蓄外來佛造像風格為其特徵。悉心觀賞稀少的二期擦擦,從造型風格上均可品味到西北印度斯瓦特、東北印度帕拉、克什米爾、吉爾吉特當年風格的影子,有些擦擦不同程度地也受到尼泊爾和中原漢地藝術的深刻影響和作用。
三期,十四至十七世紀上葉,是擦擦的成熟期。由於長期對印度、尼泊爾等藝術風格的吸收,工藝技巧的提高,此階段前期的擦擦已臻於成熟。成熟的藏地擦擦又向國內各地廣為傳播,並逐漸出現了川藏、青藏、甘藏、蒙、滇等略有差異、初步形成地域風格的擦擦。
四期,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即藏傳佛教藝術發展的後期,又是擦擦藝術發展的一個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