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青宣言

作者:liubai 發表:2010-06-14 22: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的知青問題,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長久以來沒有在根本上得到解決的政治問題。

中國知青產生的原因

一九六八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還處在高潮之中,全國城鎮裡的六六,六七,六八三屆的初中,高中,大學生,面臨著升學和就業問題。此時的中國,一方面,大部分的工礦企業都在停產鬧革命,國民經濟已然到了全面崩潰的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革命,所有的學校都停了課。這兩條正常的出路,已被人為地生生堵死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派人在河北搞了個城市學生到農村的試點,(到底有沒有這個所謂的試點,是十分值得質疑的?!如這是些什麼學生?怎麼會突然去農村的?等等。)後居然作為典型上報中央,並決定在全國範圍裡進行推廣。於是在不久後,毛主席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於是,全國的城鎮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四九年以來人數最多的這批應屆畢業學生,幾千萬青少年中的大部分人,被迫去了邊疆與農村(農場)。他們無奈的犧牲行為,直接拯救了被文化大革命破壞的將近崩潰的國民經濟,而上山下鄉運動的真正目的和全部意義就在於此。為此,千百萬中國知青付出了全部的青春和一生的幸福。他們原本貧苦的家庭,那些大小城鎮裡的千家萬戶,也由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中國知青的產生,是中國執政黨的直接行為造成的,是一種黨領導下的政府行為。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挽救與掩飾由於執政黨發動的運動給當時的國民經濟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中國的知青就是在這種非常不堪的局面下產生的。

中國知青在農村

從一九六八年開始,一直到一九七六年。從六六屆到七六屆的學生,一批又一批地上山下鄉。其中命運最慘的是六八屆和六九屆,他們非常「榮幸」地「享受」了當局制定的「一片紅」的待遇,除了絕少數人當兵得以逃脫外,全部上山下鄉了。他們走的時候還未成年,其中(指初中)六八屆念了一年半書,六九屆只念了小學五年級都不到。知青到了農村後,由於指示裡的內容是要他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由此決定了他們的地位——是貧下中農教育的對象。整整十年裡,他們處在比當地農民還要簡陋與惡劣的環境裡,並且毫無地位可言,他們是當代最年輕最龐大的一支赤貧大軍。他們除了繁重的勞動,酷暑,嚴寒,飢餓,疾病,冷遇,還要慘遭來自官方與民間的,在人格與身體方面的各種侮辱與凌辱,以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精神壓力等等。眾多的難以計數的天災人禍,自始至終緊緊困擾著他們,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傷害。遭遇最慘的是那些女知青,她們所遭到人身侮辱,尤其是遭到當地權勢者及痞霸們侮辱的,那是不計其數的。這可以從那十年裡,此類犯罪率的急劇上升狀況,就可見一斑。期間,有許多知青至傷至殘,甚至至死的。許多人至今還遺留著不良的預後。而最主要的是弄不清上山下鄉的原因,精神上產生著巨大的疑惑。他們還在以後的上調工作方面,付出了極其沈重的代價。下放知青的苦難,決不是一兩個人在短時間裏能夠訴說得清的,那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實在是罄竹難書啊!

返城後產生的問題

一九七八年末,按照中央文件對於下鄉知青統籌兼顧的精神,那部分仍在農村的知青,基本上返城了。在返城階段的辦理手續等過程中,由於遭到了當地和原戶口所在地的勞動部門及有關部門的阻撓,和一些腐敗分子的故意刁難、人為設置的各種障礙和官僚作風,使得其中一部分知青無故滯留在了農村。那些得以返城的知青們,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部分已經結婚的知青為了符合返城條件,被迫離婚。從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就如《孽債》裡描述的那些社會現象。應當說,這個孽是當局作出來的。這些遺留的社會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給當時的社會與返城知青及其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並且由此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後果。如再離婚,再結婚;離婚後的那些婚生子女的撫養與教育等;對留在當地的離婚一方所帶去的生活與工作影響... 那些擺脫不了精神負擔。

二下放知青回到城市(鎮)後,起碼有一半以上的人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得不到工作安排。三十上下年齡的人,仍然靠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接濟生活。他們整天無所事事,遊蕩於社會,給社會與治安方面,帶來了許多不安定的因素。那些得到工作的知青,大部分被分配在街道裡弄辦的小工廠小作坊裡,工資非常微薄,地位極其低下。由於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均已成人,使得本來就很擁擠的居室更加不堪居住。由此產生了複雜的家庭矛盾,如親人間由此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三以上問題的存在,加上一些其它問題(如無工作和年老多病的長輩與弟妹需要撫養照顧,自己年齡已到了結婚階段等),以及社會的歧視,城鄉間的反差。給這些返城知青,無論在生活上或精神上,都帶來了極大的難以承受的困難與壓力。就是在這種狀況與狀態下,他們人雖回了城,卻依然處於貧困交加之中,度日如年。其中有些人不堪社會歧視與生活精神壓力,再一次回到了下放地。還有那些不願意放棄夫妻感情以及戀愛對象的,在他們以後的日子裡所遭受的苦難,更是罄竹難書......

四 他們的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時不刻不在受到他們的父母悲慘遭遇的影響。

以後的遭遇情況

一 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二 工作環境差,工資與其它待遇低,逢遇加薪,最多半級。由於缺乏文化知識,職位升遷與住房分配無望。

三 遭遇計畫生育,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

四 家庭負擔沈重,上有老,下有小。住房簡陋困難.

五 在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後,由於缺乏文化知識,首當其衝加入失業大軍,生活再度陷入貧困。並且引起家庭糾紛,甚至離婚。

六如今他們到了退休年齡階段,許多人由於缺乏文化知識,因而長期得不到再就業機會,得不到或正在失去應有的社會保障。他們如今的處境用煎熬這個字眼來形容,是最恰如其分的。由於都遭遇了獨生子女政策,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得到子女的照顧的可能性。精神上毫無寄託,晚年無靠。

七他們的特殊身份與特殊身份形成的生活狀態,自始至終影響著他們子女的成長。那些正是靠著這些父母,在極其貧困的環境條件裡,含辛茹苦的撫育培養長大孩子,雖然他們如今正在接替中國的社會,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卻無時不刻籠罩在社會遺留給他們的父母的困境的陰影裡,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上,陷入了難以自立的困境。還有那些尚在外地的知青,他們的子女雖然按政策戶口回了城,寄放在親戚家中。一旦大學畢業或沒考上大學找工作,同樣會遇到沒有居所,無所適從的境況。他們拿著微薄的工資,面對著高昂的房價,一愁莫展。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是由於他們的父母在早年被剝奪了學習文化知識和創造生存環境的權利所造成的。

由於中國的執政黨以及政府,至今對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與定論,使得中國知青在中國的社會中,始終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他們的一生是極其悲慘的。他們的付出和所遭受的不公正不公平社會待遇,是空前未有的。社會給他們的生活與精神上所帶來的巨大衝擊,是任何社會群體都不能與之比擬和接受得了的。當他們正當青春年華時,卻被迫輟學,背井離鄉,到極其艱苦的窮鄉僻壤去接受所謂的再教育。因此他們的心中肯定是有怨氣的,對社會強加給他們的知青命運,是憤然不平的。然而他們畢竟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如今,他們又是這個社會承前啟後的一代人,他們的生活與精神狀態,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他們的後代,對於當今與今後的社會形態,也必然產生著現實與深遠的影響。

中國知青這個赤貧群體,是當時的社會和領導這個社會的政黨造成的,他們上山下鄉是被迫的,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僅管是被迫的,可他們對國家與民族所作出的犧牲與奉獻,是有目共睹的。如今他們已到了退休階段,可他們面臨著的社會保障問題,還遠遠不能夠解決他們的晚年生活與健康。就是解決的那部分,其待遇也是最低微的,最起碼的。這種社會狀況在當今社會裏,是相當普遍的。如果置若罔聞,必然成為創建和諧社會最大的隱患。因此,必須引起社會各屆的嚴重關注。

提 議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為此,作為一個曾經下放去大別山的上海老知青,一個一生都在遭受不幸與苦難的老知青。為了那些曾經為共和國犧牲一生的知青群體的利益,為瞭解決創建和諧社會道路上的一些根本問題。我以一個老知青的身份,勤向全國人大提交一份沒有資格提交的提案(因為我不是人大代表)。提案全文如下:

一 正確評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承認知青上山下鄉是被迫的,是不公正的,是由於當時的政治與經濟形勢造成的,是執政黨的政府行為。因此,黨和政府必須向他們公開表示道歉。

二 對下放知青目前的社會狀況即刻展開普遍的社會調查。

三 通過調查,根據那些下放過的知青目前在社會上所面臨的實際狀況,解決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幫助解決的晚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問題,以及其它實際問題。

四 鑒於下放知青當年對社會作出的犧牲與奉獻(這個歷史事實),提高他們的待遇,用以補償他們物資與精神上的損失。對那些在農村因工因公或因遭受政治迫害或人身迫害而至傷至殘至死的知青,做出國家賠償。

五 所有被迫下放的知青,現今應當享受正常的退休待遇,無論他(她)現在的年齡是否符合現行國家勞動法。因為他們由於早年的艱辛,以及後來長期處在貧困的狀態中,身心健康狀況十分低下。
六 對知青子女在自立方面,作出相對優惠的政策。

結 論

直到如今,中國知青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決。換句話說,也就是當年由執政黨發動的[上山下鄉]運動得不到同一執政黨的承認。於是,一種在意識形態上的斷代斷層現象,就在這個社會油然而生了。這些曾經飽受莫名之罪的中國知青,對當局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並且把這種不滿情緒與怨恨,影響著他們的後代。應當肯定,這種斷代斷層現象,是領導這個國家的黨派製造產生的。如果當局繼續拖著不作為,不解決,後果是可想而至的。

中國知青在今天,在他們步入晚年的時刻,應當理直氣壯地站出來,並且義正詞嚴地對這個社會說,製造這個嚴重事件的黨派與政府,必須對這一事件所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

一個上海下放老知青

公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發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