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裸身男俑,陝西西安陽陵出土。
西漢女坐俑,陝西西安陽陵出土
東漢擊鼓說唱俑,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
小而精緻的漢俑
秦王朝覆亡後,經過幾年慘烈的爭霸戰爭,最後是劉邦獲勝,建立了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漢初經濟凋敝,連皇帝都無法找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來為自己駕車,官員們只能乘坐緩慢的牛車出行,一般百姓的貧困更可想而知。所以漢代的造型藝術品,已無法保持秦時的氣概和風貌。漢代皇帝陵園中隨葬的陶俑群,總體數量雖沒有減少,但形體尺寸卻大為縮小,再也看不到如秦俑那般高大如真人的俑像了。
漢代皇帝陵旁的陶俑坑,目前已探明情況並作了考古發掘的,有陝西西安郊區漢景帝陽陵周圍的陪葬坑、漢文帝霸陵附近竇皇后陵園西牆外的叢葬坑以及漢宣帝杜陵北的陪葬坑等。其中規模最大的陽陵俑坑已出土陶俑數千件,據估計,尚未面世的陶俑會比秦始皇陵俑更多。不過這些陶俑形體都很矮小,陽陵俑高約60厘米,杜陵俑高約56厘米,霸陵俑高53—57厘米,都只有秦俑體高的1/3。
漢俑形體雖小,但其造型藝術比秦俑有了很大的提高。陽陵男俑的許多頭部造型已相當細膩,臉龐的輪廓、五官的佈置乃至不同個體的面部表情,都被準確而傳神地表現出來。俑的形體方面,霸陵竇皇后叢葬坑出土的女侍 俑製作精緻,姿態或立或坐,軀體線條流暢優美,頗顯人物儀態之端莊,不再有秦俑造型呆板之感。
漢俑的小巧和精緻還表現在俑所持的各類器具上。陽陵漢俑手持的矛、戟、劍、弩機、箭鏃等兵器以及鑿、鋸、錛等生產生活用具,都是用鐵或青銅製作,尺寸大致是原實物的1/3,與俑的體高比例吻合,且做工極為精緻。如一陶俑所攜銅錢,直徑不及1厘米,但圓輪方孔,面文突起,「半兩」二字清晰可辨。
裸身的漢俑
考古發掘中出土漢俑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多呈裸身形象。最引人注意的是近年發現的陽陵陪葬陶俑,所有的幾千件出土男俑都是裸體,生理特徵十分明顯。除男俑外,近年亦有漢裸身女俑出土。
事實上,現在我們看到的漢代裸俑,當初入葬時都穿著各式衣裳裙甲,只是由於年代久遠,那些絲棉織物均已腐朽不存。另外,這些裸俑出土時缺少雙臂,只在雙肩部留有孔洞,說明當年應是安裝了木質臂膀的,只不過出土時已朽爛無蹤。漢陶俑寫實地表現出生理特徵,本意還是要模擬真人,讓他們到冥間為死去的帝王服務。
造型自由的說唱俑
西漢初年,中國社會結束了長期的戰爭狀態,加之統治者推行與民休息政策,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到了西漢中晚期,社會政治穩定,經濟得到復甦並穩定發展,這種變化隨即反映到隨葬俑群的題材和藝術風格上。比如,除過去常見的武士俑和男女侍俑外,出現了造型更為自由、姿態更加生動的歌舞百戲組俑,特別是一些木雕的說唱俑。江蘇盱眙東陽和揚州邗江胡場等地發掘的西漢晚期墓葬裡,都出土過木雕的說唱俑,它們常為坐像,一手微舉,一手撫膝,瞇眼張口,是現存西漢木雕中的藝術佳作。
以舞樂雜技為題材的俑群,在山東濟南無 影山西漢墓也有發現。那是一件場面頗大的作品,眾多的舞樂雜技陶俑被固定塑制在一個大托板上,人物多達20餘個。托板中央是舞樂百戲演出,有6個演員,一 組7人樂隊以及1個穿紅色衣服的人,似乎是演出的指揮者。演員中2個長衣女子揮動廣袖,翩然起舞;另外4個青年男子,短衣赤足,正在表演翻觔斗、倒立和柔術。樂隊在一旁伴奏,分別有擊鼓、鳴磬、鼓瑟之人。在大托板的兩側,還塑有站立著的觀眾。這組陶俑的造型較稚拙,僅具人物形體輪廓,但色澤鮮艷,人物眾 多,表現了當時舞樂百戲演出的熱鬧場景。
河南地區出土的西漢晚期墓葬中,除舞樂雜技俑外,還有表現農業生產的作品,包括搖風車扇谷及踏碓舂米的僕從俑以及牛、羊、雞、犬、鵝、豬等家禽家畜模型,顯示出濃厚的世俗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