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燕、趙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圖)

發表:2010-04-13 22: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燕、趙對女子約束不大,造就了許多能歌善舞的舞姬,如圖趙飛燕(上)及趙姬(下)。

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時期是燕、趙文化逐漸形成的年代,到戰國後期燕、趙文化逐漸成熟並且定型。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報復伐齊和燕太子丹的謀刺秦王為主要標誌。而武勇任俠的趙文化特徵則以趙武靈王的胡服尚武為代表。雖然燕文化與趙文化並不同源,文化內涵也有差異,但後來兩種文化逐漸靠近,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中華漢民族的整體特徵。

古人提及燕、趙風骨,其核心就是「慷慨悲歌、武勇任俠」這八個字。無論是燕國的「荊軻刺秦王」,還是趙國的「趙氏孤兒」,這些故事都向我們展示出了燕、趙文化的精神特點和憂國憂民、救亡圖存的群體潛意識。或許正是上述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地域對女子的約束並不嚴厲,《漢書.地理志》中說到薊地的女子是:自從燕太子丹開養士之風,不愛後宮美女以來,民間蔚成風氣,至漢代依然如故。「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而對於趙地,司馬遷則在《史記》中說,女子喜歡「設形容(女子以美貌聞名,她們擅長修飾自己的容貌),攜鳴琴,為倡優(帶琴彈奏、做歌舞演員),出不遠千里(到處趕場子,在各地獻藝,無論距離多遠),游媚貴富,目挑心招,傾絕諸侯(富貴人家、諸侯宅邸或者君王后宮,都有她們美麗的身姿)。」她們「揚長袂(長袖善舞),躡利屣(腳穿尖頭舞鞋),鼓琴瑟,習絲竹長袖(苦練吹拉彈唱和舞蹈技藝),盛飾冶容(濃妝艷抹),步履輕巧,遍佈列國」,就跟現在很多歌舞廳、夜總會的歌舞演員四處走穴一樣,久負盛名。

在歷史上,陽翟大賈呂不韋娶的就是邯鄲諸姬中一位容貌絕好的女子,《戰國策.秦卷五》中提到,趙姬(秦始皇的母親)是邯鄲的歌舞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她擅長歌舞,先嫁於呂不韋,後來做了秦莊襄王的王后,秦始皇即位後被尊為帝太后。

此外,漢文帝的竇皇后、慎夫人、尹姬;漢武帝的李夫人、鉤弋夫人;漢宣帝的母親王翁須;漢成帝的趙皇后、趙婕妤也都是趙地人,她們皆能歌善舞,甚得帝王垂愛。李夫人的「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佳人難再得」讓雄才大略的風流帝王畢生情有獨鍾;衛太子舍人侯明不遠千里從長安到邯鄲去為太子家求取歌舞伎人,使得無名舞伎王翁須得以嫁入帝王之家,並鬼使神差地成了漢宣帝的母親;能做掌上舞的趙飛燕,與妹妹趙何德為一胎雙生。妹妹歌聲動人,飛燕則舞蹈出眾。後來漢成帝發現了她們,遂先後召姐妹兩人入宮,專寵於昭陽宮。趙飛燕身材窈窕,體態輕盈,舉步翩然若飛。太監兩手併攏前伸,掌心朝上,趙飛燕就能站在其掌上舞蹈,當然這也許是後世的附會,卻也足以說明趙飛燕舞藝高超,可在極小的面積裡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揚袖飄舞,宛若飛燕。漢成帝專為她造了個水晶盤,上鋪一層細沙,叫宮女將盤托起。趙飛燕在盤上起伏進退,下腰輕提,旋轉飄飛,而細沙卻絲毫不見飛揚,她「體輕若無骨」、「他人莫可學」,像仙女在萬里長空中迎風而舞那樣優美自如……

趙國都城邯鄲是一個娛樂業發達、恣情玩樂享受之所在,跟現在的拉斯維加斯差不多。曹植在《名都篇》中形容邯鄲人:「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邯鄲市民階層的社會交往多是彈琴、悲歌、鬥雞、走犬、六博、蹴鞠、飲酒、狎妓等名目。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也是個大都市,「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邯鄲人和臨淄人一樣活躍且自信,「家殷而富,志高而揚」,具有大都邑人們共有的自信和高傲。司馬遷說他們是「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塚作巧姦冶」,「相聚遊戲,悲歌慷慨」。這種遊俠、放浪的風氣在臨淄、洛陽等大都市普遍流行,不過邯鄲卻要比臨淄和洛陽更為狂放、更為豪雄,這都是受了燕、趙區域任俠勇武傳統的影響。歷代文人凡是歌詠邯鄲,都免不了在六博、狎妓諸方面回顧和詠嘆一番。正如唐代詩人高適《邯鄲少年行》中所說:「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裡。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我們不妨根據此詩做一個結合當代的合理想像:邯鄲的「夜總會」包廂裡,終日歌舞不絕、笑靨紛飛,而在高檔娛樂場所的樓下,停的都是來此玩樂的邯鄲少年的「私家車」……可以推測,當時的邯鄲,應當是一派歌舞昇平,有類似於今天歌舞廳、夜總會、賭場、娛樂城這樣的場所,並且可能有諸多民間的、培養樂舞伎人的機構,很像現在的青、少年宮或省市一級的藝術學校。並且邯鄲這樣的機構應該是當時全國最為著名的,因此太子舍人侯明才會不遠千里從長安到邯鄲去為太子家求取歌舞伎人。著名的大商賈、大政治家呂不韋,才會把自己一生的政治希望和賭注壓在舞技出眾、國色天香的「邯鄲姬」身上。

此外,燕趙地域還流行一種「踮屣」──「踮屣」是足部動作。《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躡跟為踮」;又引師古曰:「屣,謂小履無跟者也;踮,謂輕躡之也。」這種穿無跟小鞋輕輕踮起腳跟而用腳尖舞蹈的動作,不是很像後來西方的芭蕾舞嗎?

在「踮屣」舞蹈動作盛行的同時,趙國又流行一種姿勢優美的舞步,行走起來輕鬆自如且婀娜多姿,許多地方的人都慕名想來趙國都城邯鄲學習這種舞步。《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這裡說的就是壽陵少年曾學行於邯鄲,但是他既沒學會趙國輕盈優美的舞步,又忘卻了自己原來行走的步法,於是只好匍匐而歸(爬了回去)。這就是著名的「邯鄲學步」的故事。當然,邯鄲學步只是個寓言,未必真有其事,但從這個寓言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邯鄲人舞蹈藝術之高超,且又相當普及,成為當時風行的舞步。

載歌載舞是春秋以來重要的社會生活時尚,燕、趙地域上的音樂、歌唱、舞蹈都極富特色,且具備很高的藝術水平,風格多樣、表演細膩、感情熱烈、舞姿奔放、風靡當時。燕、趙地域文化中的舞蹈,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其文化內涵之豐富,藝術影響之廣泛,在中國文明史上留下了永放光芒的篇章。

来源:香港文匯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