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狡兔三窟」這個成語,未必知道該成語的出處。其實,「狡兔三窟」這個成語也是出於《戰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
當孟嘗君因遭人誣陷而不得不返回薛地但出乎預料受到當地民眾扶老攜幼的夾道歡迎,讓孟嘗君明白馮諼為他「買義」的用心所在,並衷心感謝馮諼時,馮諼說了一段話並做了若干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梁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 為樂矣。」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翻譯成現代語言是:
馮諼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只能免它一死罷了。現在您只有一個洞,還不能高枕無憂睡大覺。請讓我為您再鑿兩個洞。」孟嘗君給了他五十套車馬,五百斤黃金,向西出訪來到魏國,對魏王說:「齊國把大臣孟嘗君趕到國外,諸侯誰先迎接他,誰就能國富兵強。」於是魏王空出了相國的位置,把原來的相國調任大將軍,派了使者,帶著黃金一千斤,車馬一百套,去騁請孟嘗君。馮諼搶先趕著馬車回來,告誡孟嘗君說:「千斤黃金,是隆重的禮品;百套車馬,是顯貴的使者。齊王該聽說這消息了。」魏國的使者往返請了三次,孟嘗君堅持辭謝不去。齊王聽說,君臣都慌了,派太傅送來黃金一千斤,彩飾紋車二輛,馬八匹,佩劍一柄,專函向孟嘗君謝罪說:「我太不慎重了,遭到祖先降下的災禍,被拍馬奉承的臣子所矇蔽,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來幫助的。希望您看在先王宗廟的份上,能暫且回國來治理萬民嗎?」馮諼告誡孟嘗君說:「希望你向齊王求得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廟。」宗廟筑成,馮諼回報孟嘗君說:「三個洞已經鑿好,您就此高枕而臥,享受安樂吧。」孟嘗君做相國幾十年,沒遭受一絲半點禍殃,都是馮諼的計謀啊。
應該說,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純出於一個食客對主子的赤膽忠心,但至少可以看出,馮諼的「狡兔三窟」之計是因為他看到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所以他未雨綢繆,為孟嘗君後來幾十年的平安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0多年下來,「狡兔三窟」已逐步演變為一個貶義的成語,往往使用在文學作品中一些反面角色上。但我覺得這個成語不能光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應該從這個成語中體味出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人活在世間,首先當以仁心為上。仁是儒家之本,仁心宅厚者,往往可以在很多時候去災避難;
其次是真心待人。真誠可以說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而且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特別是在對待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傷害過自己的人時,更難。但堅持真誠待人應該是我們永恆的追求;
第三是善心行事。為人良善,多行善事,對待那些遭遇不幸和遭受痛苦的人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並且不求回報,同時,避免為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還可以說很多,但有了「仁、真、善」三窟,我想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坦然以對,都會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