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從發啟新志 引得源頭活水來(二)

——《觀心詩集》

作者:鏡花緣了 發表:2010-01-08 04: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喜相逢

幾度輪迴千百春 風雨兼程遇故人
相逢笑問君安好 快找真相明真身


春度

冬寒萬物眠 度過億重山
不爭遲與早 三月陽春閑


望月

七彩霓虹隱夜天 明月清輝萬里延
去年此時千山外 嶺淡霧朦鳥語焉


韶關月

月照千山絕 嶺浮霧中軒
此景似曾有 夢遊太虛邊


秋風爽

白露以來秋風連 驅散迷霧現青天
大穹落落八極罩 遠山近物見毫纖


山·風

山是不動的,風是動的。大山的外表會應時節的變化而常新,風會因四季的不同而有變,聲音千般幻化。

山空如處子 四面候來風
應節染顏色 化作千百聲




從網吧出來已是深夜,大街寂靜無人。路過天橋天橋時,不知不覺中停下了腳步,望著橋下的車流若有所思。突然悟道:腳下的著條路,四通八達,連通萬戶人家,它的起點在每一個人的家門口,止於天涯海角,山窮水盡之處。

世上的路只有一條,人能走多遠,全在自己的選擇。

世路只一條 編製大千境
起在家門口 沒在蒼穹中


古畫

山水寫意人淡閑 幾間陋室疏林間
不見人間真景物 只將風骨存紙宣


礦工吟

崇山峻嶺遁世遠 炮聲轟隆耳作閑
生命可貴誰不知 千里學子待哺錢


民工

離鄉背井古不為 過年全家圓一回
中華五千誰曾見 八億農奴八億傀


詠雪

從天而降白無瑕 瀟瀟灑灑落地家
不比尋常胭脂色 堪勝人間四月花


春運·歸途

穿山越嶺風光險 路是人非過雲煙
一路皆是它鄉事 故國舊地異人間


品三國

逐鹿中原幾時休 一方興起四方愁
只恨強曹凌懦漢 三分天下孔明謀

一點忠心蜀漢劉 仁德守土吳未丟
道義總隨氣數盡 萬般謀略為晉收


春滿人間

春風得意百花芳 萬樹竟秀比衣裳
難得一年佳期至 歲歲不誤此時忙


神之韻
——看神韻演出報導有感

(
)

乾坤為幕地做臺 佛道神仙天上來
輾轉五千為何事 文化真韻蘊神采


(二)

中西合璧音境純 憶醒三百六十春
但願從此無憾事 又聞大鼓震魄魂



詩的內與外

陸遊說:寫詩功夫在詩外。我以為:寫詩功夫在詩內

功夫在詩外是講:寫詩要多學、多寫、多行、多思。做足詩外的功夫,自然能寫出好詩來。從詩的本質而言,詩是借境借物來表達人的思想和境界的。人的思想和境界高低與人的內境純真與否有直接關係,而內境是修出來的,所以我說寫詩功夫在詩內

盛在大唐。唐朝詩人大多都是修道人。修道人內境純正才開創了文化的鼎盛。而唐詩的很多詩篇,其實就是修道的心得體會。寫過心得體會的人都知道,寫心得體會的時候,怎麼悟就怎麼寫,增一點減一分,都會使思維混亂寫不下去。而正悟寫出來的一定是:實在、準確、乾淨、不帶有人情的——摘自李洪志老師的文章《成熟》,內境純真的。比如: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到水窮處也可以理解為某一境界走到頭了,再往上突破會遇到風起時魔難,而作者看待魔難的心態是淡泊視之、坦然處之的坐看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有一村可以理解為詩人在突破境界時和突破境界後的心得。

寫詩,把功夫下在詩外時,其實是開始形成世俗文化,開始形成學問全面衰敗了。這和宗教在的發展過程中,脫離其修煉的實質,形成法學」「佛學使宗教走向末法的道理一樣。這時候世間的,除了那些大儒的作品外,大多都是在文章的表面上下足功夫或以表現自我、或顯示學問、或表達兒女情長的那點私情,這樣的作品佔主流的時候,也是民族精神走向頹廢,世風日下之時了。


詩之道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古詩的意境和韻味,往往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詩意中表現出來的境界,韻味之又是什麼呢?比如這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實意境好,後兩句韻味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講出來了個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在在不同的更高空間都有體現,就像一扇門一樣。我們看花的時候,能聞到看不到摸不著的香味,香味是一種物質,這個韻味之味也是一種物質,對應著更廣的境界、更高空間。蘇東坡的《體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靜無為的狀態中寫真寫實,在無我的狀態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壓韻天衣無縫,對應的內涵越深、餘韻裊裊。

中國古代是詩的國度,分兩類:一是臨境感嘆、戀物傷情類。比如:詠志類及為國、家、戀情而發的感慨、感受。特點是把自己侷限在眼見為實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體現個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謂以詩寄情、歌以詠志,寫的是虛我,發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詩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達到類似修煉人身在紅塵,意在方外的狀態中寫出來的。在無為的狀態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態、常識、常理中自然體現了事物的本質及神韻,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詩的水平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輔相成的。詩的境界越高,水平越高;境界水平越高,越平淡、簡潔:於平白中現真境,在平常中見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來的。

如果說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那麼,重德修心則是古詩及中華神傳文化的根本。

古詩中的禪意

古詩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雖然被世俗化了,但是,畢竟是神傳文化,在意境的表現上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達到更高層次,表現出過去出世修煉人才能達到的意境:禪意


古詩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江雪》就是在這個期間寫下的。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雖然革新失敗,身受牽連,柳宗元並沒有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而信念更加堅定不移,好像眾人都已離經叛道,眾叛親離,唯有自己能獨守道義。

有長期打坐實修經驗的人,從這首詩能也看到打坐入靜後的一種:有我無念,一塵不染,不為外景所動的狀態。

柳宗元其實是個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獨坐敬亭山》也表現出了與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禪意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歸隱獨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貧安道啊。

這兩首詩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達了一種不為外景所動的無我的修為,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還在強調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內境不純心有所牽掛,還沒達到柳宗元的無我狀態。

唐詩是古詩文化的巔峰時期,達到了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度。其實,不是詩文的所謂文化藝術難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淨內境是一個普通人不通過修煉,根本就不可能達到的。這也是唐詩之所以難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来源:看中國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