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臺北奇美醫院小兒科醫師陳俊達綽號「哈利波特」,隨身帶著「魔法圖章」。遇到重病小病人,就拿出圖章,發燒就蓋頭、肚子痛蓋肚子,哪裡痛就蓋哪裡,病童的心情也跟著好起來...。
●女兒無精打彩、病懨懨的。「我講個笑話好了,聽說笑可以治病!」老婆挖苦的說。女兒打起精神附和,「那全世界都沒有病人了啊!大家不舒服就開始笑,珍珍和可安的爸爸也不用當醫師了。」
一口氣說了一大串,上氣不接下氣地連咳了幾聲,老婆關心地手搭上她額頭,「發燒了呀!明天請假,去看醫師吧!」老婆建議。一抹微笑爬上女兒病容,「不上學,高興了哦!」「沒有啊!我笑一笑,看生病會不會好一點!」
在大腦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笑的能力比說話能力更早產生,而且是在嬰孩階段就發展了。我們都是先逗寶寶笑,再試著與他們說話。我教我女兒叫「媽媽」前,我大概已先叫了她上萬次的「媽媽」了,但是,讓她笑,就快多了。笑與說話有極大的牽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授教授富萊德(Itzhak Fried)團隊曾對一名癲癇女患的腦部直接刺激,結果發現,在我們的大腦裡,主管笑與說話的腦區就在附近。其實笑與說話基本上都是出聲、表達的一種模式,在同一腦區應可理解。
笑 讓體液平衡
早在古希臘時代,當時學界就認為,笑與愉悅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保持人類體內「四種體液」的平衡。現代對笑的研究愈來愈多,希望可以找到笑或愉悅心情可以治病的證據。只不過,這些研究至今均尚未躍上醫學主流;倒是許多研究主題都很有趣。
前兩週我們提到那位罹患脊椎炎的美國記者卡辛斯,就宣稱,「只要捧腹大笑十分鐘就有麻醉的效果,可讓我安安穩穩睡上兩小時,完全不覺得痛」。
笑 讓血管增擴
笑的治療多需伴隨愉悅的心情。2005年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設計一個簡單的研究,研究團隊播給參與者各種音樂或影片,結果發現,當播「參與者喜歡的音樂」時,參與者的血管會增擴至26%,播會「放鬆的音樂」時,血管增擴11%,「好笑的影片」時,血管增擴19%。在他們的研究裡,個人喜歡的音樂與好笑的影片,擴增血管的效果都比放鬆的音樂好。反之,一旦播出焦慮的音樂時,參與者的血管平均收縮6%;不過,在選擇鄉村音樂或重金屬音樂時,則很難斷定是情緒或節奏、音效強度影響血管大小。
笑 讓壓力不見
綜觀醫界的研究顯示,笑可以降血壓、減少腎上腺荷爾蒙分泌、放鬆肌肉的緊張、強化免疫功能等。另外,還會啟動腦多酚(endorphine)的分泌,減少疼痛,也會讓人感覺幸福感。澳洲醫師黑斯特(C. Hassed)從以往研究中歸納出「笑」各別在心理與生理層面都有對人正向的益處,如壓力與焦慮的調適、促進團隊合作,提升創造力、自尊、拓展樂觀;而諸如發炎類疾病、氣喘、癌症、心臟病等所造成的身體不適,也都能在大笑後紓緩。不過,這些研究成果都尚未有決定性的結論,而且也未有個人化先天差異的效果。很多團體如國人自創的「笑笑功」,或印度的「歡樂瑜伽」等,則早已先在小區扎根。看來多笑幾回,女兒也許會早日痊癒。只不過,回去上學,不知她會心情愉悅還是沈重?
(諮詢醫師:臺戴維政所副教授張玨、臺戴維政所教授李蘭、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胡朝榮、臺北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