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所說的五神之中,祿居第三。其實,祿最原始的意義也是福,《詩經·商頌·玄鳥》中就出現過「百祿」一詞,而這百祿實際上就是百福。後來,祿的含義逐漸固定在了俸祿(做官的薪水)這個相對專門的意義上。同時,俸祿多少又與職位高低有關,因此祿也指祿位,也就是官位。
我國的司祿之神是由星辰轉換而來的,因此後世一直稱他為「祿星」,而少叫做「祿神」或「司祿神」。祿星也是真實存在的星。
《史記·天官書》說:【文晶宮… 六曰司祿】。這是說,文晶宮的第六顆星叫司祿,是掌管人間祿食的星辰。《晉書·天文志》也記載過司祿的星辰,但星名叫「下臺」。後世人們大多以前者為祿星。
如同福、壽二星一樣,祿星也被形象化、人格化了。同福星一樣,人格化了的祿星的淵源也不甚明瞭。有的說他與送子的張仙有關,但這與祿星的職司相去甚遠。這張仙的原型,是五代時的蜀帝孟昶,官夠大卻是亡國之君,後來人們把他和「送子」扯到了一起。
而在傳統戲曲裡,又有「祿星抱子下凡塵」一類的唱詞,由此送子的張仙被附會為祿星。不過,圖繪、模型的祿星倒確實與送子有關,其形象是一個員外的打扮,懷抱或手牽嬰兒。
民眾的這種安排並不難以理解:一是,傳宗接代是傳統國人的第一需要,因此不僅祿星,許多神靈都被賦予了送子的責任。二是天官本來也職掌官祿,所以讓祿星兼職甚至轉行都說得過去。
對祿星的崇奉與對福、壽二星大體相同。在民間年畫、瓷塑等藝術表現中,三者往往一起出現。其中,祿星的形象是一個員外的打扮,頭上插著牡丹花(或畫牡丹等),懷抱嬰兒或者手牽嬰兒。
而在眾多表示「祿」的寓意的吉祥圖案中,祿星卻很少出現,而大多是以「鹿」諧祿之音,由鹿來表示祿的意思。同樣,單獨出現的祿星也有以鹿相伴的,這正表明瞭祿星的身份,從而與裝扮差不了多少的福星(天官)區分開來。
不過,舊時戲曲演出中的加官戲,倒是體現了祿星的本分。這種加官戲,是正戲開始前的一種演出,只有一個演員,身穿紅袍戴「加官臉」(滿面笑容的假面具),手持朝笏。
演出時,演員走上戲臺笑臉盈盈,不說不唱繞臺三週即下場;再上場時抱一小孩兒(道具),同樣繞場三週即下。最後出場時,一邊跳舞(因此這種演出也叫「跳加官」),一邊展示手中所持的紅色錦幅,幅上寫『加官進祿』,然後繞場三週退場。
這種加官戲是正式演出前的一種過渡,也顯然有著祝吉的意思,祝福來看戲的人們尤其是其中的官員,加官進祿,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