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水雲》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1425),古琴浙派創始人南宋郭望楚作,作者是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金兵入侵時,他移居於湖南寧遠九嶷山下(瀟水自九嶷山流過),深感國事飄零,借水光雲影,以抒抑鬱、眷念之情。樂曲通過古琴特有的吟、揉等手法,時而奔放渾厚,借雲水掩映,煙波浩瀚的景象描寫,抒發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感慨和蕩氣迴腸的愛國熱情。這首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的古曲被歷代琴家們所推崇,而流傳。
曲譜最初見於《神奇秘譜》,共分十段:1、洞庭煙雨 2、江漢舒清 3、天光雲影 4、水接天隅 5、浪捲雲飛 6、風起雲湧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萬里澄波 10、影涵萬象。
此曲流傳至後世,有多種譜本,結構也有一些變化。現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聲。
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覆圍繞著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鬱、憂慮的內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區層層遞升的渾厚的旋律,通過大幅度蕩揉技巧,展示了雲水奔騰的畫面,打破壓抑氣氛,表現出作者翻滾的思緒。
第五段,樂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區變化再現,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現了第四段的水雲聲,但情緒更為奔放、熱情。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氣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兩樂句為素材移高八度展開,高、低音區大幅度的跳動,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組合,交織成一幅天光雲影、氣象萬千的圖畫,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結尾部分,音樂轉入低音區,旋律上行又回折。最後再現的"水雲聲",只是一種無力的餘波,流露出作者內心無限的感慨。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綽、注"技法,集中體現了古琴藝術的"清、微、淡、遠"的含蓄之美,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典範。
《廣陵散》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名<<廣陵止息>>,樂曲原是東漢末廣為流傳的民間音樂,被推測為以戰國時期聶政刺琴王為題材的大型器樂敘事曲.它以磅礡的氣勢,獨特的風格,龐大的結構,表現了一種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受到琴家們的推崇。
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已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已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 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高山流水》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據《神奇秘譜》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可見,"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實為同一曲目。
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漁樵問答》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沙落雁》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明朝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陽春 白雪》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之意。
《胡笳十八拍》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 。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淒"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淒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淒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陽關三疊》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聯繫。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王維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譜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情調。曲譜最早見於《漸音釋字琴譜》(1491年以前),另外還有1530年刊行的《發明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譜本。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疊唱三次,故稱"三疊"。每疊又分一疊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疊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樸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遄行,遄行"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覆呈述,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梅花三弄》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詞《詠梅》。
《醉漁唱晚》
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醉漁唱晚》是唐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繪了漁翁豪放不羈的醉態,素材精煉,結構緊嚴,是一首精緻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譜本傳自張孔山。
醉漁唱晚:古琴曲。據明刊本《西麓堂琴統》(1549)所載《醉漁唱晚》解題:"陸魯望與皮襲美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興致恐不相上下也。"
明刊本《太音補遺》(1557)中《醉漁唱晚》一曲解題:"此曲蓋本張仲宗詩云:‘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閑煩惱。'
清刊本《誠一堂琴譜》(1705)在《醉漁唱晚》的後記中曰:"奇音妙趣,描寫醉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古琴曲集》第一集中說:"曲譜最早見於《西麓堂琴統》,該書說:唐代詩人皮蟲休、陸龜蒙泛舟松江,聽漁人醉歌而作此曲。目前流行的此曲,據說傳自張孔山。音樂利用分節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複來表現豪放不羈的醉態。其中有著表現放聲高歌的音調和類似搖櫓聲的音調。
由上可知,此曲為陸龜蒙、皮日休所作,描述的是漁翁豪放不羈和放聲高歌的醉態,表現了皮、陸的借醉論政,以醉泄憤的情緒。全曲素材精煉,結構緊嚴,是一首精緻的琴曲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