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4-24 17:41:30作者:David Wessel
經濟現在是什麼狀況已經無庸置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週三宣稱,以任何標準衡量,本輪經濟低迷都稱得上是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衰退。
但今後的經濟發展軌跡會是怎樣,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性異乎尋常。關鍵在於美國。雖然美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經較以往有所減小,但仍然龐大。美國帶領世界跌入深淵,也將帶領世界走出去。
但這個過程的速度如何,何時能實現?
我們可以藉助字母表來想像一下各種可能性以及經濟的發展軌跡。首先是字母V:通常緊隨嚴重衰退之後出現的迅速反彈。或是U:衰退持續時間更長,復甦緩慢。要麼就是L:持續多年、令人痛苦的低增長。還有W:經濟受財政刺激措施提振暫時好轉,但刺激措施的效果迅速消退。最後是大寫字母D,這個字母的含義不在其形,而在其義,它表示另一次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讓我們以史為鑒,想想以下三種截然不同的情形。
V型走勢
研究商業週期的扎諾維茨(Victor Zarnowitz)說過一個定律:嚴重衰退之後幾乎總是會出現急劇復甦。上世紀90年代初和本世紀初的中度衰退後都出現了中度復甦。但是,在1973- 1975年的嚴重衰退之後的四個季度,美國經濟以超過6%的速度增長,而在更為嚴重的1980-1982年衰退之後,美國經濟增幅更是超過7.75%。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穆薩(Michael Mussa)說,在嚴重衰退時期,隨著衰退加劇,人們也越來越沮喪。然後,衰退的誘因--比如說暴跌的房價--出現緩和。同時減稅和政府開支等刺激措施開始見效。在存貨極度不足的情況下,最微小的需求增長也會促使產量猛增,資本主義固有的活力也隨即回歸。
穆薩預測說,歷史經驗表明這一切應當會起作用,我也相信它會。各國政府已經實施了規模龐大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住房建設和汽車銷售已經處於很低的水平,沒有太大的下行空間了。許多消費者縮減開支是出於擔心,而不是因為破產,而這種心理狀況可能會很快發生變化,從而釋放被壓抑的需求。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嚴重衰退其實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簡稱:美聯儲)引起的,當時美聯儲為了遏止通脹而給經濟踩了剎車,當美聯儲放鬆限制時,經濟衰退也隨之結束。而在本輪經濟衰退中,美聯儲並未有什麼動作,但經濟仍在放緩。由於股市和房市的暴跌導致大量財富蒸發,消費者的情緒看起來也不太可能很快好轉。此外,銀行體系的修復工作也遠未完成,致使借貸活動受限。
V形復甦的可能性:15%。
大寫的D
如果兩年前找一大堆經濟學家,讓他們給出大蕭條重現的機率,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是零。今年3月初,《華爾街日報》向大約50位經濟預測人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將蕭條定義為人均產值下滑 10%以上,這個數字比IMF預期的下滑幅度高出四倍。這些人預測的平均機率為七分之一;有幾位給出的機率為四分之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史學家埃申格林(Barry Eichengreen)說,這是達到大蕭條程度的事件,原因在於全球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的下滑。主要區別在於:1929年時,各國政府嚇得只顧發抖,甚至更糟。而在2009年,它們紛紛採取救助措施。
只有某些方面出現重大閃失,今天的深度衰退才有可能發展成蕭條。這個閃失可能是一場規模像去年秋天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案或另一場恐慌性事件那樣的金融災難。也可以是美元崩盤,那將導致利率在錯誤的時機上升。還可以是一場政治僵局,使歐美國家政府不能拿出足夠資金來拯救銀行業、防範大銀行垮塌,或是使這些政府不能在經濟惡化之時在財政或貨幣領域採取更多行動。
也有可能是一場導致價格和收入水平下滑的惡性通貨緊縮,它將使債務負擔加重,因為價格下跌的時候債務並不會減輕。傳統經濟理論對這種情況開出的藥方是放鬆貨幣、加大政府赤字。但是,這類方法很多已經嘗試過了,其功效很值得懷疑,也很難想像全世界還有哪個地方願意這麼做。
出現大蕭條的概率: 20%.
L型(持續多年的低增長)
自1990年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十年中,日本經濟踉蹌而行,年均增幅只有0.5%。這一時期被稱為「失落的10年」,而這種情況有可能在這裡重演。衰退結束了,但經濟仍在艱難行進,增長過於緩慢,使失業情況多年得不到改觀。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週指出的,金融危機引發的衰退其復甦過程「通常比較緩慢」。而全球性衰退之後的復甦通常來講一向很疲弱。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銀行業處於掙扎之際,美聯儲經常談到「金融逆風。」而當時的處境與今天美國經濟經受的暴風相比可謂是和風。
如果金融市場穩定下來但未能穩定改善,或者如果住房價格繼續下滑,或是信心還搖擺不定,則美國經濟可能要繼續萎靡一段時間。一直以來,不論經濟興衰,美國消費者一向喜歡花錢。現在,他們或許終於打算增加儲蓄來為退休做準備了,他們剛剛明白,無論是401(k)退休帳戶還是住房都不會雷打不動地增值。而且美國沒法指望增加出口。出口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遭遇金融困境時採取的解決方案,也是日本在九十年代沒有變得更糟的原因所在。世界其他國家現在沒條件購買更多美國出口商品。
逐漸展現的蕭條可能會促使國會採取大膽行動,但L型的威脅比蕭條要小些,而且可能會是發生概率較大的結果。經濟顯示走強跡象可能會要數月的時間,因此,「等等看」的誘惑會比較強。
出現L型的概率是55%,合計下來就是90%。因此,把其餘10%分配給U型。它雖然不如V型令人愉快,但比L型痛苦程度要低。這是經濟預測人士的大致共識;它意味著美國的失業率將再上升一年半的時間。
總結下來,我們面對長期緩慢前進的可能性更大。
但今後的經濟發展軌跡會是怎樣,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性異乎尋常。關鍵在於美國。雖然美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經較以往有所減小,但仍然龐大。美國帶領世界跌入深淵,也將帶領世界走出去。
但這個過程的速度如何,何時能實現?
我們可以藉助字母表來想像一下各種可能性以及經濟的發展軌跡。首先是字母V:通常緊隨嚴重衰退之後出現的迅速反彈。或是U:衰退持續時間更長,復甦緩慢。要麼就是L:持續多年、令人痛苦的低增長。還有W:經濟受財政刺激措施提振暫時好轉,但刺激措施的效果迅速消退。最後是大寫字母D,這個字母的含義不在其形,而在其義,它表示另一次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讓我們以史為鑒,想想以下三種截然不同的情形。
V型走勢
研究商業週期的扎諾維茨(Victor Zarnowitz)說過一個定律:嚴重衰退之後幾乎總是會出現急劇復甦。上世紀90年代初和本世紀初的中度衰退後都出現了中度復甦。但是,在1973- 1975年的嚴重衰退之後的四個季度,美國經濟以超過6%的速度增長,而在更為嚴重的1980-1982年衰退之後,美國經濟增幅更是超過7.75%。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穆薩(Michael Mussa)說,在嚴重衰退時期,隨著衰退加劇,人們也越來越沮喪。然後,衰退的誘因--比如說暴跌的房價--出現緩和。同時減稅和政府開支等刺激措施開始見效。在存貨極度不足的情況下,最微小的需求增長也會促使產量猛增,資本主義固有的活力也隨即回歸。
穆薩預測說,歷史經驗表明這一切應當會起作用,我也相信它會。各國政府已經實施了規模龐大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住房建設和汽車銷售已經處於很低的水平,沒有太大的下行空間了。許多消費者縮減開支是出於擔心,而不是因為破產,而這種心理狀況可能會很快發生變化,從而釋放被壓抑的需求。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嚴重衰退其實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簡稱:美聯儲)引起的,當時美聯儲為了遏止通脹而給經濟踩了剎車,當美聯儲放鬆限制時,經濟衰退也隨之結束。而在本輪經濟衰退中,美聯儲並未有什麼動作,但經濟仍在放緩。由於股市和房市的暴跌導致大量財富蒸發,消費者的情緒看起來也不太可能很快好轉。此外,銀行體系的修復工作也遠未完成,致使借貸活動受限。
V形復甦的可能性:15%。
大寫的D
如果兩年前找一大堆經濟學家,讓他們給出大蕭條重現的機率,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是零。今年3月初,《華爾街日報》向大約50位經濟預測人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將蕭條定義為人均產值下滑 10%以上,這個數字比IMF預期的下滑幅度高出四倍。這些人預測的平均機率為七分之一;有幾位給出的機率為四分之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史學家埃申格林(Barry Eichengreen)說,這是達到大蕭條程度的事件,原因在於全球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的下滑。主要區別在於:1929年時,各國政府嚇得只顧發抖,甚至更糟。而在2009年,它們紛紛採取救助措施。
只有某些方面出現重大閃失,今天的深度衰退才有可能發展成蕭條。這個閃失可能是一場規模像去年秋天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案或另一場恐慌性事件那樣的金融災難。也可以是美元崩盤,那將導致利率在錯誤的時機上升。還可以是一場政治僵局,使歐美國家政府不能拿出足夠資金來拯救銀行業、防範大銀行垮塌,或是使這些政府不能在經濟惡化之時在財政或貨幣領域採取更多行動。
也有可能是一場導致價格和收入水平下滑的惡性通貨緊縮,它將使債務負擔加重,因為價格下跌的時候債務並不會減輕。傳統經濟理論對這種情況開出的藥方是放鬆貨幣、加大政府赤字。但是,這類方法很多已經嘗試過了,其功效很值得懷疑,也很難想像全世界還有哪個地方願意這麼做。
出現大蕭條的概率: 20%.
L型(持續多年的低增長)
自1990年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十年中,日本經濟踉蹌而行,年均增幅只有0.5%。這一時期被稱為「失落的10年」,而這種情況有可能在這裡重演。衰退結束了,但經濟仍在艱難行進,增長過於緩慢,使失業情況多年得不到改觀。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週指出的,金融危機引發的衰退其復甦過程「通常比較緩慢」。而全球性衰退之後的復甦通常來講一向很疲弱。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國銀行業處於掙扎之際,美聯儲經常談到「金融逆風。」而當時的處境與今天美國經濟經受的暴風相比可謂是和風。
如果金融市場穩定下來但未能穩定改善,或者如果住房價格繼續下滑,或是信心還搖擺不定,則美國經濟可能要繼續萎靡一段時間。一直以來,不論經濟興衰,美國消費者一向喜歡花錢。現在,他們或許終於打算增加儲蓄來為退休做準備了,他們剛剛明白,無論是401(k)退休帳戶還是住房都不會雷打不動地增值。而且美國沒法指望增加出口。出口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遭遇金融困境時採取的解決方案,也是日本在九十年代沒有變得更糟的原因所在。世界其他國家現在沒條件購買更多美國出口商品。
逐漸展現的蕭條可能會促使國會採取大膽行動,但L型的威脅比蕭條要小些,而且可能會是發生概率較大的結果。經濟顯示走強跡象可能會要數月的時間,因此,「等等看」的誘惑會比較強。
出現L型的概率是55%,合計下來就是90%。因此,把其餘10%分配給U型。它雖然不如V型令人愉快,但比L型痛苦程度要低。這是經濟預測人士的大致共識;它意味著美國的失業率將再上升一年半的時間。
總結下來,我們面對長期緩慢前進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