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位"讀者"用文尾的反饋表發來的郵件讓我重新續上一段友誼。
郵件來自在北京時結交的女友,失去聯繫已經10來年了。後來,她在BBC網站讀到我的專欄,留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
再次在電話上聽到她的聲音,至今我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溫馨、美好的情感。
Myspace是其中一家流行的交友網站
彷彿,空間、時間的界限立刻消逝了,幾分鐘的客套後,我們的對話就又像從前一樣自由流暢、"肆無忌憚"了。
初出大學校門時,我們一起度過了許多不眠長夜,探討事業前途,私語男孩戀愛;多少個假日,一同上街購物,多少次心碎,你曾為我擦臉,我曾為你抹淚......
現在,社交網站是年輕人交往的首選。但是,在虛擬世界,能夠找到真正的朋友、建立起長久的友誼嗎?
友誼第二
Facebook只有三年多的歷史,但是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用戶最多的社交網站,橫掃英國青少年的業餘生活,取代電子郵件、手機簡訊、即時簡訊和電話,成為青少年保持聯繫的首選方式。
流行歌星麗麗·艾倫、哈里王子、甚至英國年輕的外交大臣米利班德都成了註冊用戶。
不久前一項調查顯示,數以百萬計的英國青少年每星期平均在社交網站上瀏覽20多個小時。
簡單地說,任何有電子郵箱的人都可以註冊,建立網上身份之後,就可以開始社交。成員之間閒聊私語、打情罵俏,送禮打牌。最著名的可能要算是poke了(poke:引起對方的注意)。
有了Facebook,交朋友的成本降低,收益卻能翻番。因為,結識朋友、保持聯繫比從前容易得的多,對時間和金錢的要求卻大幅度減少。在社交網站上,朋友圈中收錄的名單可能輕而易舉地就積攢到數百甚至上千人。
現在,同學之間攀比誰在Facebook上的朋友最多,已然成了一項賽事。對待比賽的嚴肅和認真程度,絕對是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但是,警鐘已經敲響:網上友誼的是淡化的友誼,要想找到真朋友,還得趕緊Log off(下網)。
90後經歷"轉基因"
心理學家最近警告,在社交網站Facebook、Myspace上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躲避真實世界、難以找到"真正"的友誼。
7月3日。西倫敦精神健康基金會的心理醫生西曼舒·泰阿吉(Himanshu Tyagi)在皇家心理醫生學院年度會議上說,社交網站對青少年的成長和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年輕人在社交網站難尋"真正"友誼
泰阿吉醫生強調指出,90後青少年相當於經歷了"轉基因", 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沒有網際網路的世界是怎樣運作的。
他說,雖然社交網站益處很多,但是,也存在潛在的危害。因為,網上是一個一切瞬間萬變的地方,朋友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也可以漫不經心的丟棄。如果不喜歡自己在網上的身份,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換個新的。
泰阿吉醫生認為,這無異於給真正的友誼"注水"。
去年,謝菲爾德哈拉姆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社交網站改變了人們交友的方式,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通過面對面的接觸,人和人之間才能構築起真正緊密、長久的友誼。
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威爾·裡德教授(Will Read)說,社交網站只能說是擴大了人們"點頭熟"的圈子,但是,建立真正的友誼,需要知道對方真的可以信賴,而網上太容易騙人了。
去年年底,記不住在那裡看到這樣一則預測"2008年值得注意的潮流",其中一條是"Facobook 自殺"。不是上吊自殺,而是關閉賬號、永不登陸。
現在,有多少人在Facebook"自殺"沒有統計,但是,媒體時常有報導Facebook上出現了"自殺俱樂部",其中列舉的"自殺"原因包括,在社交網站浪費時間過多受到老闆警告/對象抱怨;男友/女友嫉妒自己和昔日戀人恢復聯絡;天天上網再也沒時間和哥們一起去喝酒、看球等等......
上網,本來是為了社交,虛擬的朋友圈子建立起來了,真實的交情卻要破裂了!唉,活著真難!
無情的友情
網上滑鼠一點就決定你是否是朋友。
和90後相比,我已經算是老古董了。我倒是更願意和真人面對面地打交道。
同是老古董的老公迫於工作需要,也在Facebook上註冊了一把。經過研究他,我感覺這本book對我個人用處不大。
最讓我心裏難受的一點是,Facebook上友情的"無情"。滑鼠一點,別人可以輕輕鬆松地把你收進朋友圈,也就可以不動聲色地把你一腳踢出去。
數不清的研究曾經證明友誼的珍貴和價值:減壓、防病、延年益壽。但是,朋友之重要,並不在於數量之多寡。人人都需要朋友, 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家庭破裂、親人遠散的社會。
你所需要的只是幾個真心的朋友:忠誠、可信,不指手畫腳、評頭論足,更不會散佈流言蜚語、小道消息,或者,把你醉酒時候的照片登在網上讓你難堪。
朋友,成功時應該能夠真心地為你鼓掌喝采,困難時應該能夠伸出手拉你一把。
你能在網上找到這樣的朋友嗎? (2008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