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都"每年缺電73億千瓦時
瀕臨長江的宜昌,是我國水電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境內興建了三峽、葛洲壩、隔河岩等大型水電工程。截至2008年6月底,境內水電裝機容量已超過230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
記者注意到,夜幕下,這個國家園林城市和旅遊名城的燈火拼不輝煌。發展大道、西陵二路等主幹道路燈開一半關一半;濱江河岸、解放路天橋等主要景觀帶的路燈成了一種"擺設"。一位來自桂林的遊客對記者說:"這不像個旅遊名城,難道宜昌窮得開不起路燈?"
據調查,"電都"缺電的現象已持續了好幾年。不僅城市缺電,企業也缺電。夏、冬季節用電高峰時,宜昌拉閘限電很頻繁。一批有市場、有效益的工業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停產。
宜昌供電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宜昌用電量年增長25%以上,初步測算,今年用電量125億千瓦時。未來幾年,宜昌每年缺電將超過73億千瓦時。
宜昌市一位副市長告訴記者,宜昌最大的發展障礙就是缺電。據悉,"十五"期間,該市規模內工業企業從353家增加到了523家,總資產也從462億多元增產到2153億多元。"十一五"期間,該市還將重點抓好30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投資超過5億元的大項目。由於缺電,該市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緩慢,其中長江鋁業因電力原因,目前產能僅為計畫的53.84%;高新企業凱普松電子,也因電力短缺遲遲未建後期工程。
記者從湖北省電力公司瞭解到,三峽電力全部通過國家電網外送,宜昌用電再由湖北電網輸送回來,每年約100億千瓦時三峽電走了"回頭路"。
巨量的三峽電,要輾轉千里再回到宜昌本地使用,這種浪費型的用電方式令人費解。有關資料顯示,使用"回頭電"每年線損率高達7.6%。宜昌落地民用電價每千瓦時0.57元,與沿海地區一樣高,而上網電價才0.23元。
守著清潔能源爭上火電項目
守著三峽電站這樣的巨大清潔能源,既飽受缺電之苦,又承受著高電價的擠壓,宜昌只好舍近求遠,另覓火電,以解決長期存在的"缺電飢渴症"。
一座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火電廠,經過層層審批,最近獲准在宜昌市開工興建。宜昌市政府透露說,以此為開端,這個市還準備建設多座以煤為燃料的火力發電廠,多家投資主體已躍躍欲試。
記者瞭解到,這座名為湖北省東陽光熱電廠的火電廠,緊挨著長江邊上興建。據瞭解,如果滿負荷運轉,東陽光熱電廠每年需要燃煤150萬噸。有關部門測算,這些燃煤年排放二氧化碳將達337.5萬噸。
湖北是缺煤省份,煤炭資源匱乏,規模以上企業年產煤炭370萬噸,且大多是劣質煤,不能用來發電,98%以上的電煤靠外省調進。
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為此在長江邊興建了一個專用碼頭,準備從數百公里外的貴州境內用船運煤來保證供給。
在生態敏感的三峽庫壩區建設火電廠,其環境影響如何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儘管企業採用石灰石爐內脫硫工藝,建設高效靜電除塵器,污染物排放口安裝煙氣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線連續監測裝置等措施,但是高排放的廢棄物會不會污染環境,還是讓人們感到擔憂。
守著三峽缺電用,是宜昌被迫興建火電廠的主要原因。
供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據調查,我國大中型水電工程投產後,普遍存在著電力全部外送而當地無法分享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工程壩區內外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壩區、庫區移民就業難度加大。在目前情況下,負責輸送電的電網公司往往考慮的是市場效益,而對其社會責任考慮較少。
這幾年,為了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宜昌市利用國家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政策,引進了娃哈哈、森達等80多家大中型企業,安置了大量移民,但缺電導致企業開工不足,難以擴大生產規模。
當地一些幹部群眾對"守著三峽缺電"現象頗為不解。當年為了三峽工程順利進行,宜昌境內移民20多萬人,搬遷企業200多家,還淹沒了大量農田。如今三峽電站建成了,宜昌人用電成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