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油畫總是用顏色去塗的,可謂色彩之「存在」。然而,何為「油畫色彩」?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亦是一種修養層次與境界的問題。如同拿起中國毛筆寫字並不等於是書法,道理是一樣的;用油畫顏色塗在畫布上,並不等於是一幅具油畫藝術特質的作品,更不見得是有「油畫色彩」之作。
究竟什麼是「油畫色彩」呢?我們還是應該從油畫藝術的傳統去探討油畫用色的特質與技巧之深化。學習藝術的「現代人」,往往忽略了認真學習自己所從事的那一種藝術領域之傳統,吸收其精華。不深入研究人文與藝術傳統(包括中外),就不可能創造新藝術、新文化。「油畫家」不是「史學家」,但至少對西方文化藝術的傳統,如希臘藝術、埃及藝術、羅馬藝術、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古典主義之藝術、浪漫時期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藝術、印象派及其以後的藝術,都要有所知,不但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
在油畫藝術中,無論是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技法基本上是「透明書法」。所謂「透明書法」是在厚木板或畫布上,「素描」與「上色」分為兩大階段;先以冷「棕色」和「白色」,用軟毛筆畫精確的素描造型,待徹底干後再以透明顏色油層層罩染。其過程很像中國的工筆畫,先勾勒後罩染。亦類似彩色攝影未發明前,在黑白照片上染色一般。所以古典藝術的油畫,色彩是單純而平滑的,它的美不在於色彩而在於造型。一般靜態的構圖,尤其注重素描,通過精確造形追求宗教式的棈神尊嚴和寧靜,強調某種思考秩序。追求完美、永恆以及古希臘之生活觀所形成的美學觀,在藝術中表現出客觀、理性、節制的美,而不是近現代人所強調的主觀的、情緒化的、衝動而不節制的、內心出現下意識原創的本性美。由古至今油畫技巧之演變,色彩觀念及學理之深化,有人文脈胳可尋。古藝術之美感與高雅,是永恆的,但亦永遠不會再出現象 米開蘭基羅 (Michelangel 1475-1564)與 拉飛爾 (Raphael 1403-1520)這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只能是五百年前的人物,不是後人可以模仿超越的。以色彩而論:拉飛爾的作品中,那漂亮優美的衣紋,罩染單純而透明的紅色和藍色,聖母就變得活靈活現了。即使在色彩單純的古典繪畫中,那精確的造形,借用色彩因素而變得更加有生命力。色彩己經變成為傳達精神性的元素。
早在十五世紀威尼斯最重要的畫家 提香 (Titian 1488-1576),他不但素描功力極好,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把繪畫的注意力放在色彩變化的魅力上,他畫人物已經不是用單一膚色追求素描式的明度變化,而是發現了光的色變,開始在暖色中以冷色交錯,拾棄了細部如同畫解剖一般的描寫,慣用偏紅的暖色為底色,再用其它透明色薄薄地一層層覆蓋上去,此種用色技法成為提香之典型,稱之「提香紅」。米開蘭基羅曾經表示他喜歡提香的色彩和手法,他說:「提香有著美好的心靈,他的手法漂亮、生動,恐怕不大可能會有人做得比他更高妙更好了......。」提香被評論為:「他的畫總是與自然同步,他的自然主義是持之以恆的,在他筆下的每一個形象都是活的、動的、膚色閃動著光,沒有虛假多餘的修飾,只有恰到好處的色彩特點和大師級的沉穩。」提香己經離我們有五百年了,讓我們把時空拉到近代的印象主義。倘若認真地研究每一位印象派大師一生所做的努力,我們就會真正理解到色彩對油畫的重要性。
通常在「色彩學」的課本中,會講到光線強弱、亮暗的物理現象,稱之為「明度」。這種強弱變化的「明度」,直接影響物體之色彩,例如一個檸檬是標準的「檸檬黃」,把檸檬放在強光下,再慢慢移到極暗的地方,「檸檬黃」起了很大變化。因為認為光線是無色的,只是強弱「明度」起了變化,因此視「白」與「黑」是「無色」。簡單化地認為,用「白色」和「黑色」調出不同色階的「檸檬黃」,即「做色票」,所謂通過此種練習就會「提高色彩修養」,這就導至機械地把「素描法」變為「色彩法」。站在油畫的立場,此乃極大錯誤。因為白顏色絕不是「強光」,黑顏色亦絕非弱光,它們就是顏色,而且是可貴的顏色。丁多列托(TINTORETTO 1518-1594)講過:「最美的是黑色!」。 雷諾阿 (RENOIR 1841-1919)同樣講過:黑色是「各種顏色之王」。就此一點,就有探討不盡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