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溯源 文武小生競賽催生絕技

發表:2008-02-25 23: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川劇變臉 

 由於具有新、奇、快、爽的特點,川劇變臉近年來炙手可熱,蔚然成風。那麼,變臉特技當初是如何出現、如何豐富起來的呢?

    清末民初,川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名角輩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譽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來,當今風靡演藝圈的」扯線變臉」絕技,便是在他二人藝術競賽、交流中催生出來的。

    《三變化身》又名《歸正樓》,是川劇高腔戲。描寫富家子弟邱元順抽鴉片、賭博,將家產蕩盡賣絕,走投無路之際,「打爛條」逼妻子蘇月娘去接客賣淫。蘇月娘 幸遇俠士貝戎相救,義結兄妹,逃離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貝戎,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喬妝改容,他在戲中有3次變臉,神秘莫測。

    據康子林的幺徒弟劉宗林回憶:以前,扮演貝戎,需帶上事先準備好的紙臉殼,出場一亮相,扯去殼子再開唱,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後來曹俊臣改用草紙蒙 在臉上,塗上色彩。演出時,撒上一把粉火(松香等物做成),用手一抹臉,抹去紙臉譜,現出原形,然後開板起唱,這是很大的改進。

    康子林是一個虛懷若谷的人,他在曹俊臣的啟發下,先是放棄紙臉殼,也不用灑粉火,只是扯草紙變臉。繼後又反覆琢磨,將草紙蒙臉法加以改進。變草紙為韌性較 好的夾皮紙,變一層為三層,連揭三次,變換容貌。在實踐過程中,揭紙常有差錯,不能得心應手,後來有次突然從「拉洋片」中得到啟發,於是設計扯線,將線頭 一扯,便揭開一層臉譜,他獲得了成功:借一絲拉線之助力,收瞬息萬變之功效。

    還有一種抹臉變色,也經常運用於舞臺。有個突出的例子:上個世紀30年代,「悅來茶園」演《白蛇傳·斷橋》,演得最好的是蕭楷臣(繼康子林之後任「三慶會」會長)扮的許仙、周慕蓮扮的白娘子、謝國祥扮的青兒。

    川劇白蛇傳故事,青兒原是男身,因被白娘子收服,才變易為婢女。他在狂怒時要現出原形,故《斷橋》由男武生扮演。謝國祥在此劇中運用了「耍獠牙」與「變臉」特技。

    當青兒與負義的許仙狹路相逢時,他憤怒已極,頓時顯出青面獠牙、張口吃人的鬼怪形象。謝國祥演出前便要為「抹臉」作準備。他用當時的紙煙盒內的錫箔紙,包了三團鴿蛋般大小的白、紅、黑釉彩,開口的一方向上。

    演出時,青兒由下馬門上場,站在腳箱上面,面對負心的許仙怒斥。左手虛晃,衣袖一抖,忽然用右手從額間往下一抹——「白彩」先已夾在「包額」之下,開口朝 下方,臉便抹成白色,意即「臉都氣白了」。接著,青兒與白娘子「對式口」,白娘子求他不要魯莽行事,護住許仙。青兒伺機將左手夾著的「紅彩」往臉上一抹, 於是紅色蓋住了白色。青兒又追趕許仙下場去。謝國祥迅速在盆裡洗手,楷干,又夾著「黑彩」追趕上場,在扑向許仙、抓拿之際,將臉抹黑;同時,口中獠牙伸 出,左右翻動,表現其青面獠牙的猙獰。

    人們在突然遭遇出乎意外的、驚心動魄的變故的一剎那間,往往會「大驚失色」、「變臉變色」。藝術反映生活。川劇正是從實際生活中,加以提煉、誇張,從而獨創了川劇特技之一的變臉

来源:成都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