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其他恆星都是以電漿體形式存在的。(法新社)
最近,德國、澳洲和俄羅斯的物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特定條件下,無機物不僅可以形成類似生命物質的結構,甚至可以像生命物質一樣分裂、複製、甚至演變。這對於人們對生命存在形式的定義無疑是一次「腦力振蕩」般的衝擊。
通常,人們都覺得生命就像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一樣的形式,也就是說是以碳為主體構成的核酸、蛋白質等。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在一種叫做電漿體的物質中,粒子可以幾乎自發的形成類似DNA的空心螺旋結構。
電漿態遍佈宇宙
電漿體是除了固態、液態、氣態之外的物質第四態。電漿體對於大多數人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其實,宇宙中大部分物質都是以電漿體狀態存在的。
電漿體(Plasma)是一種由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為主要成分的物質形態,也叫「超氣態」。如果對氣體持續加熱,使分子分解為原子併發生電離,就形成了由離子、電子和中性粒子組成的氣體,這種狀態稱為電漿體。
日常生活中電漿體很多,比如火焰的上部高溫部分就是電漿態的物質。還有閃電、以及熒光燈,霓虹燈燈管中的氣體等。
在宇宙中,電漿體存在就更廣了,可以說是物質存在的普遍方式。比如日冕、超新星遺蹟、活動星系核、緻密星、星際介質等,都是電漿物理學的研究對象。
電漿體中 物質相互作用出現生命特質?
研究人員利用電腦模擬顯示,在電漿體中的無機微粒可以自行組織成一個類似DNA的空心螺旋結構,並且隨時間的加長,不穩定的形式會被較穩定的分子取代。
這個過程很類似於慢慢地調整收音機,直到合適的頻率時可以產生清晰的音訊。這是由於電子的極性使得粒子在整個過程中傾向於有組織且低混亂狀態。
研究者蔡托維奇表示,這些自行組合的電漿體物質展現出了生命的一切必要性質,它們是潛在的無機生命。「它們是自發的,它們還可以複製、演變。」
人們開始改變對生命的理解
或許是巧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最近提出一份報告,建議科學家對於外星生命可能是什麼樣子不要存有任何既定的想法。這份報告說,有些科學家相信外星人的生物化學結構和地球上的生物是相同的,這種想法限制了對外星人進行的探索。
這份報告說,在找尋宇宙當中其他星球上的生命的時候,也必須設法去發現科學家所說的「怪異生命」,也就是同人們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生命。
傳統觀念認為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需要碳和水。因此,當科學家們在外太空,例如在火星上尋找生命跡象時,便根據是否有探測到碳的存在以及礦物表面是否有水的形成。
新的發現預示著人們可能不得不改變生命的定義。同時呢,完全不同於地球生物的生命形式很可能存在與太空的星際物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