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保守主義在全球的勝利

作者:曹長青 發表:2007-07-17 05: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西洋兩岸關係一直對全球秩序起著支柱性的作用,美歐聯手,自由世界充滿力量。但冷戰結束,美歐裂痕就逐漸顯現,伊拉克戰爭打響後,歐洲就公開分裂了。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提出「舊歐洲」的概念,主要指反伊戰的法、德,還有比利時、瑞典等左翼政府及俄國。而「新歐洲」則指結束了共產專制的十多個原東歐國家。

「新歐洲」和美國的關係呈現四個特點:一是普遍親美,疏遠俄國,與德法等國也不親密;二是在伊戰問題上,一面倒支持美國。當時的捷克總統哈維爾聯合 10個原東歐國家,發表聲明支持伊戰;三是爭相要加入北約。波蘭、捷克、匈牙利、立陶宛三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等 10國先後加入,使北約增至 26國的歷史最大規模。克羅西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等三國明年可望加入;四是多歡迎(甚至爭取)美國駐軍,因為既增加安全,又擴大收入(美國要為基地所在國付費用)。

● 不是地球過熱,而是左派狂熱

在「新歐洲」中,波蘭和捷克最具代表性。波蘭是第一個結束了共產專制的東歐國家,現在執政的是一對雙胞胎兄弟(總統和總理),是典型的右派政府:推行市場經濟(波蘭的經濟增長率現約 8%,和中國差不多),反對共產主義(清算共產制度的餘孽),而且特別提出要重建「道德秩序」( moral order)。兩兄弟領導的「法治正義黨」在上次選舉中大勝。這種保守派政府,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政府可謂「情投意合」,因此布希總統六月初到德國參加八大國首腦會議時,特地到波蘭訪問,波美關係相當親密。

捷克的特殊性在於,首任民選總統哈維爾曾是共產國家的持不同政見者,當然更是堅定反共,並非常親美。但哈維爾不懂經濟,基本是西方左派的均貧富想法。而捷克的現任總統克勞斯( Vaclav Klaus )則是哈維爾的政治對手,兩人不僅在經濟理念上相左(克勞斯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熱烈推崇者,寫過 20多本書),而且在其他重大議題上,克勞斯都和西方右派更接近。例如克勞斯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批評那些高喊地球過暖的環境主義者,指出 「現在的危機不是氣候,而是人的自由正遭到(極端伊斯蘭)威脅」;想要改造全球氣候的環境主義,是新的烏托邦。 20世紀這一百年,全球氣溫只上升了 0.6度。事實上,左派反對地球過暖是幌子,反對資本主義、限制經濟發展才是目的。現在不是全球氣溫過熱,而是左派的意識形態過於狂熱。

克勞斯出任總統後,大力推行市場經濟。該國決定明年實行 15%的單一稅率,並把企業稅從 24%降至19 %。減稅是西方右派的主要理念,而左派多主張增稅,高福利。英美等七大工業國,基本都是按人的收入多少而設不同等級的稅率;改成單一稅率,一直是右派的夢想,但由於左派強烈反對,都無法實現。但這種改革,卻率先在東歐等國實現,現在全球實行單一稅率的 14個國家,除愛爾蘭(全球最低, 12.5%)、俄國(全球第二, 13%)、蒙古、吉爾吉斯以及香港之外,其他九個都是被稱為「新歐洲」的前東歐國家。

● 阿爾巴尼亞是全球最親美的國家

在「新歐洲」中,阿爾巴尼亞則成為「最親美」的國家。六月初布希總統去阿國訪問,受到舉國歡呼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報導說,成千上萬的阿爾巴尼亞人湧到街頭歡迎布希夫婦,首都地拉那的旅店被預訂一空。阿國總統說,「布希總統是我們有史以來接待的最偉大和傑出的客人。」阿國國會,還通過法律,把對面大街命名為 「布希大道」,併發行自由女神像、布希畫像等三種紀念郵票。身穿印有美國國徽雄鷹 T恤衫的地拉那市長說,「阿爾巴尼亞肯定是整個歐洲,甚至可能是全球最親美的國家。」「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即使美國密西根,你也看不到像我們這樣歡迎和尊敬美國總統。」

布希訪問阿國那天,是南斯拉夫軍隊在美軍干預下撤出科索沃八週年紀念日。當年很多阿爾巴尼亞人給孩子起名「比爾」,以感謝當時的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紐約時報》說,這次喬治.布希總統訪問後,會有很多阿國父母給孩子起名「喬治」。該報記者說,「在阿國尋找了兩天,沒有找到一個批評美國的人,最後只聽到一個名字,人還不在國內。」

阿國外交部長巴沙的辦公室,不是像前法國外長德維爾潘那樣掛著拿破崙,而是 1926年阿國首任駐美國大使的畫像。巴沙對《紐約時報》記者說,「阿國人民對布希總統來訪的興奮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 「布希總統在阿國比在美國還安全」

阿爾巴尼亞結束了霍查等的共產統治後就一直非常親美。伊拉克戰爭時,阿國堅定支持美國,是全球第一批向伊拉克派出軍隊的國家(也是歐洲第一個向阿富汗派軍)。阿國總統自豪地說,只要美軍在,阿軍就一直奉陪,沒有期限。在到處飄揚著美國星條旗的街道上,高懸的巨幅標語是:「以作為美國的盟友而自豪」。阿國國會還在布希到訪前夕一致通過議案,允許美軍在阿國任何形式的行動,包括只為保護布希總統而派遣軍隊。一家阿國報紙的通欄大標題甚至是「請佔領我們!」( Please Occupy Us! )

地拉那市中心的最大建築物,是當年為紀念霍查而建造的金字塔型「文化中心」。這次該「中心」掛起了布希總統的畫像。阿爾巴尼亞人口 70%是穆斯林,其他是基督徒。但阿國的穆斯林領袖吉尼斯提說,「布希總統在阿國比在美國還安全。」

阿爾巴尼亞是毛時代中國在歐洲的最親密盟友,被稱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現在卻成為全世界最親美的國家, 90%的阿國人贊成加入北約。它最能說明,結束了共產制度之後的「新歐洲」,由於對邪惡的清楚認知,才對美國所代表的自由價值強烈認同;由於遭受過共產主義的殘酷蹂躪,才倍感自由世界領袖美國的親切。

● 「舊歐洲」主角都被選下臺

和朝氣蓬勃的「新歐洲」相比,「舊歐洲」則呈現分崩離析狀態。首先是主角之一的德國發生變化,主張取消歐盟對中共武器禁運、想建立「法德俄軸心」對抗美國的左派總理施羅德大選失敗下臺。在東德出生,對共產邪惡有親身體驗的右派政黨領袖梅克爾女士出任了德國總理。她上任後就申明:德國和美國共享的價值觀超過和俄國的;她也反對取消對北京的武器禁運。她到美國訪問,帶來的「禮物」是放棄施羅德的反伊戰、杯葛美國的政策,以強化美德關係代之。布希總統回送的禮物是張戎寫的英文傳記《毛:鮮為人知的故事》。也許該書使梅克爾更瞭解紅色中國的真實,所以在訪問北京時,她會晤了中國維權人士和宗教領袖,強調「我們要有勇氣批評中國」。

被視為「舊歐洲主角」法國的變化也令人矚目。五月初的法國大選,右派領袖薩科齊擊敗左派女候選人,出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政策理念和布希總統相當接近,主張減稅,市場經濟,打擊犯罪,嚴格移民政策;所以他上任就宣布,要致力改善法美關係。新任法國外長則是支持伊拉克戰爭的,而不再是寫過「拿破崙百日復辟」 傳、衷情法蘭西帝國、曾聲嘶力竭反對伊戰的左派詩人德維爾潘。六月中旬法國國會改選,右派政黨也贏得多數席位,這是 29年來法國首次總統府和國會都是右派掌權。

● 瑞典40%是「窮人」

比法國變化更令西方保守派振奮的是,在過去 94年中執政了 65年的瑞典左派政府,在去年九月的大選中敗給了右翼聯盟。瑞典由於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走「第三條道路」:既非美國(資本主義),也不是蘇聯中國(共產主義)的福利社會主義。這個「瑞典模式」廣被歐美左派推崇;其主要政策是高稅收、高福利、政府「從搖籃管到墓地」。結果今天瑞典年輕人的失業率達 25.9%,在歐盟 27國中第五高。《華爾街日報》說,如把所有要求工作的人都算在內,瑞典的失業率近 40%。

政府包管一切,自然開銷巨大, 1995年瑞典政府預算達到頂峰,佔國民生產總值( GDP)的 66%,至今還居全球之首!政府並不產生錢,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的稅收是歐洲最重的之一,各種稅加起來達 85%,即絕大部分收入,都被政府強行收去,用於福利發放的財產二次分配,結果企業和個人都難以擴大再投資,就業機會自然匱乏。九百多萬人口的瑞典,有四百萬人不是「休病假」(只要說身體不適,醫生就開假條,付薪假期居歐洲之冠),就是領取各種福利。美國現有 12%的「低收入」家庭,標準是年收入二萬五千美元。按這個標準, 40%的瑞典人是「窮人」。

今年才42歲的瑞典新首相林費爾德上任後,就誓言推行減稅等市場經濟政策。五月中旬,林費爾德來華盛頓訪問,加強和美國的關係。《華爾街日報》評論說,這是瑞典擺脫過去幾十年來左派政府疏遠美國政策的新開端。

● 整個歐洲「向右轉」

與此同時,「舊歐洲」在美洲的主要盟友,七大工業國中的加拿大左翼政府也被右派取代。保守黨籍新總理哈柏無論在減稅、導彈防禦,還是伊戰等問題上,都傾向美國。哈柏執政後,強化美加關係,大幅增加軍費;而原來左派政府的國防預算只佔 GDP的 1.1%,是北約中除小國盧森堡之外最低的(北約成員平均佔 1.9%,美國佔 3.8%)。

「舊歐洲」走向低潮,主要由於近年歐洲「向右轉」,左派政府紛紛敗選。八年前, 15個成員的歐盟,只有西班牙、愛爾蘭兩個右派政府,其他都是傾向福利社會主義的左派執政。但近年來,荷蘭、葡萄牙、丹麥、愛爾蘭、盧森堡,希臘,法國、德國,瑞典、比利時等 10國,都變成右派執政。而新加入歐盟的 10個前東歐國家,幾乎都是親美、反共的右派執政。

近年左派重新掌權的歐洲國家只有義大利和西班牙兩國(芬蘭、奧地利各組左右共治政府)。但義大利的選票太接近,以至總理一度無法產生;由於勝票太少,左派執政後也沒敢太激進,再則義大利的影響力遠不如德法。西班牙左派政府上臺後,不僅立即從伊拉克撤軍,還率先在全世界通過議案,不許再有「丈夫、妻子」稱呼(說對同性戀者造成不安),夫妻間要稱為「伴侶」。但西班牙在世界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

● 市場經濟和自由理念深入人心

英國雖是中間偏左的工黨執政,但英美關係向來親密,工黨政府並支持伊戰。布萊爾六月底卸任首相,交棒給財政大臣布朗。近年工黨走所謂第三條道路,在經濟理念上向撒切爾主義靠攏,也贊成減稅、市場化等,因此不管誰出任英國首相,都不大可能疏遠美國。英美聯盟,將持續左右全球政治。

美國不僅在歐洲贏得更多知音,其亞太區域兩大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更是右派連續執政。日本新首相安倍去年上臺後,不僅像前任小泉那樣親美,且力主修憲,提升日本自衛隊的地位,加強美日軍事聯盟。澳大利亞右派霍華德總理,已連續執政11 年,今年底還要尋求第五次連任。澳經濟15 年連續增長,失業率4.5%,是 30年來最低( 1995年左派執政時高達 11%)。澳民調顯示,六成四民眾滿意霍華德的表現。

美國 Vs.舊歐洲的無聲戰爭,已基本有了結局,那就是哈耶克的市場經濟政策,以及向世界傳播自由的理念,越來越贏得人心。它是美國,更是保守主義在全球的勝利。

2007 年6月 22日 於紐約

——載《開放》雜誌 2007年 7月號(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