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6-17 22:43:04作者:
宋徽宗 鬧肚子:服用理中丸
故事:宋徽宗喜歡吃冷食,經常腹痛,御醫給他服用了很多藥也不見效。於是請來民間醫家楊吉老來看,楊吉老診脈後說,皇上的這個病需要服理中丸,徽宗一聽,大為不滿:「御醫給我開的也是理中丸啊,吃了很多了,也沒有用!」楊吉老說:「您的疾病是因為食冰過多,所以我這個理中丸所用的湯使不同,要用冰煎藥,這樣藥丸能夠直達病原,才能治好。」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楊吉老做的理中丸,竟然真的痊癒了。
解秘:因吃冷食過多而導致的腹痛,其實就是由於寒凝氣滯而使腸痙攣。楊吉老說的「湯使」,是指中藥湯劑中的引經報使藥,引經報使藥又叫引經藥,它是一種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原的藥物。如果運用得當,藥力就會大大增強。另外,楊吉老之所以用冰煎藥,也可能是為了迎合皇上愛吃冷食的喜好,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結果真的治好了皇上的病。
建議:小孩子常因吃冷食而腹痛,其實就是因為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所致。可通過一些溫中散寒的食療方法治療。如服用生薑湯,以及多喝山藥、大棗、蓮子等熬製的粥。
宋孝宗 患痢疾:藕汁調熱酒
故事:宋孝宗患了痢疾,御醫們束手無策,御醫總管也是屢屢受到責罵。有一天,他路過一家說能夠治痢疾的小藥鋪,就把掌櫃召進宮中,掌櫃問了孝宗的情況後,得知孝宗喜歡吃海鮮,經常吃螃蟹,痢疾就是因為吃海鮮過多造成的。於是就開了一個藥方,採新鮮的河藕用金杵臼細細搗成汁,把藕汁和熱酒調和後服用。果然,孝宗的痢疾很快就治好了。
解秘:因為孝宗喜歡吃海鮮,尤其喜吃螃蟹,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可以導致脾胃受傷,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疾患。
而河藕味甘、性平。涼血止血、生肌止瀉,有祛濕的作用,熱酒亦有殺菌、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因此河藕搗成汁後再加上熱酒可芳香化濕,溫中散寒,對於治療過食海鮮造成的痢疾很有效果。
建議: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吃海產品時最好也要同食生薑,以便保護腸胃。例如吃螃蟹或大閘蟹時一定要蘸著薑末和醋,姜具有溫中散寒和解毒的作用,而醋能祛除蟹肉的腥味。
宋仁宗 胸口痛:針灸建奇功
故事:宋仁宗胸口總是劇烈疼痛。御醫們開了很多藥方,吃完了仍然不能緩解病證。然而御醫許希看過之後說,皇上的病要在心下包絡之間的地方針刺三下就可以治癒了。皇上身邊的御醫、大臣和后妃們一聽都大吃一驚,說心臟是重要的部位,在心臟附近施針實在太危險了。宋仁宗聽他們這麼一說,也有點害怕,有討好皇上的侍臣願意為仁宗以身試針,看到試針後侍臣並沒有什麼異樣,宋仁宗才允許許希為他施針。針刺以後,仁宗心口疼的毛病竟然真的給治好了。
解秘:宋仁宗有可能患的是心絞痛,典型的心絞痛發作,多在勞動或興奮時、受寒或飽餐後突然發生,疼痛位於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後,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區,可放射至肩、上腰、頸或背部。
許希在其心下包絡之間的地方針刺,其實也就是在心臟附近對一些相關的穴位如天突、膻中、巨闕等進行針灸治療,心臟受到良性刺激後,起到了疏通經絡的作用。
建議:由於古代只有中醫治病,因此對於心絞痛沒有更多的有效治療手段。實際上,針灸治療只是一種緩解疼痛的輔助治療手段,並不能治本。現代中醫也有用刮痧治療心絞痛的方法,但在病情發作同時還要選用西藥硝酸甘油,中藥冠心蘇合丸或速效救心丸等。
柳太后 得中風:湯藥來熏蒸
故事:南朝陳國的柳太后中風之後,面部神經麻痺,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東西,更別說吃藥了,這可難壞了給她治療的御醫。而許胤宗給柳太后看過之後,就命人做了十多服治療中風的黃芪防風湯,其他御醫看了說,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藥,還做這麼多湯藥有什麼用啊!然而,許胤宗叫人把滾燙的湯藥放在太后的床下,湯氣蒸騰起來,數小時後,太后的病情終於有了好轉。
解秘:熏蒸療法,是將某些有治療作用的溶液加熱,使之產生蒸氣,利用所蒸發之氣體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部位,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起到活血化淤、疏通脈絡、祛風除痺之功效。而許胤宗讓人把湯藥放在床下,藥氣在熏蒸時便慢慢進入了太后的肌膚,並從肌膚進入身體,藥效逐漸發揮,達到了調理氣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氣血得到調理,病也就得到了緩解。
熏蒸施藥對於現在不算什麼,但是對在一千多年前的醫家來說,能想到這樣的方法,令人叫絕。
建議:除了中風,治療呼吸道疾病也常用到熏蒸療法,常見的霧化吸入其實就脫胎於此。專家認為,呼吸道病人應該自己動手煎藥,在煎藥過程中,可將藥氣吸入到鼻腔、咽喉等部位,對於治病也有幫助。
手足扭挫傷、痔、風濕性關節炎、急性上頜竇炎、蕁麻疹以及女性美容祛斑,用熏蒸療法來治療效果都不錯。
梁武帝 有「宿食」:大黃來通便
故事: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因為身體發熱,想服用大黃,御醫姚僧垣根據當時梁武帝身體虛弱的情況,認為如果服用大黃會不利於身體,所以勸說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聽,最後還是服用了大黃,過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
後來,梁元帝蕭繹突然感覺心口發堵,疼痛難忍,召集御醫來會診,御醫們都說,皇帝乃是至尊的身體,不可用猛藥,應該用一些藥性平和的藥物慢慢調養,但是姚僧垣卻說:「皇上的脈象洪而實,表明體內有宿食鬱積不下來,因此要用大黃這樣的猛藥來通便,否則就無法治癒。」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處方吃了藥,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
解秘:大黃性質苦寒,藥性峻烈,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濕熱的功能,可攻下燥結秘固之宿便,是治療實熱症的良藥。梁元帝脈象洪而實,是因為體內鬱積了宿便導致心口發堵,屬於實熱證,因此御醫姚僧垣才敢用大黃來治病。
但是,對於梁武帝蕭衍,姚僧垣不同意用大黃,是因為皇上體虛而發熱,屬於虛證發熱,不宜用清熱瀉下的藥,並且大黃性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用了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因此,雖同為發熱,梁武帝的病情就不能用大黃。
可見同樣是大黃,用與不用,都要根據病情來定。
建議:自古就有「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治病無功」的說法,並且傳統醫書如《藥錄》還稱之為將軍,這說明瞭大黃的藥效猛烈,用時須慎重。不少人為了治療便秘而長期服用大黃,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便秘也有虛實之分,實證便秘方能使用大黃。此外,由於大黃含有可引起腹瀉的成分蒽醌,服用時間久了則易導致繼發性便秘。
故事:宋徽宗喜歡吃冷食,經常腹痛,御醫給他服用了很多藥也不見效。於是請來民間醫家楊吉老來看,楊吉老診脈後說,皇上的這個病需要服理中丸,徽宗一聽,大為不滿:「御醫給我開的也是理中丸啊,吃了很多了,也沒有用!」楊吉老說:「您的疾病是因為食冰過多,所以我這個理中丸所用的湯使不同,要用冰煎藥,這樣藥丸能夠直達病原,才能治好。」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楊吉老做的理中丸,竟然真的痊癒了。
解秘:因吃冷食過多而導致的腹痛,其實就是由於寒凝氣滯而使腸痙攣。楊吉老說的「湯使」,是指中藥湯劑中的引經報使藥,引經報使藥又叫引經藥,它是一種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原的藥物。如果運用得當,藥力就會大大增強。另外,楊吉老之所以用冰煎藥,也可能是為了迎合皇上愛吃冷食的喜好,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結果真的治好了皇上的病。
建議:小孩子常因吃冷食而腹痛,其實就是因為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所致。可通過一些溫中散寒的食療方法治療。如服用生薑湯,以及多喝山藥、大棗、蓮子等熬製的粥。
宋孝宗 患痢疾:藕汁調熱酒
故事:宋孝宗患了痢疾,御醫們束手無策,御醫總管也是屢屢受到責罵。有一天,他路過一家說能夠治痢疾的小藥鋪,就把掌櫃召進宮中,掌櫃問了孝宗的情況後,得知孝宗喜歡吃海鮮,經常吃螃蟹,痢疾就是因為吃海鮮過多造成的。於是就開了一個藥方,採新鮮的河藕用金杵臼細細搗成汁,把藕汁和熱酒調和後服用。果然,孝宗的痢疾很快就治好了。
解秘:因為孝宗喜歡吃海鮮,尤其喜吃螃蟹,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可以導致脾胃受傷,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疾患。
而河藕味甘、性平。涼血止血、生肌止瀉,有祛濕的作用,熱酒亦有殺菌、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因此河藕搗成汁後再加上熱酒可芳香化濕,溫中散寒,對於治療過食海鮮造成的痢疾很有效果。
建議: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吃海產品時最好也要同食生薑,以便保護腸胃。例如吃螃蟹或大閘蟹時一定要蘸著薑末和醋,姜具有溫中散寒和解毒的作用,而醋能祛除蟹肉的腥味。
宋仁宗 胸口痛:針灸建奇功
故事:宋仁宗胸口總是劇烈疼痛。御醫們開了很多藥方,吃完了仍然不能緩解病證。然而御醫許希看過之後說,皇上的病要在心下包絡之間的地方針刺三下就可以治癒了。皇上身邊的御醫、大臣和后妃們一聽都大吃一驚,說心臟是重要的部位,在心臟附近施針實在太危險了。宋仁宗聽他們這麼一說,也有點害怕,有討好皇上的侍臣願意為仁宗以身試針,看到試針後侍臣並沒有什麼異樣,宋仁宗才允許許希為他施針。針刺以後,仁宗心口疼的毛病竟然真的給治好了。
解秘:宋仁宗有可能患的是心絞痛,典型的心絞痛發作,多在勞動或興奮時、受寒或飽餐後突然發生,疼痛位於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後,亦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區,可放射至肩、上腰、頸或背部。
許希在其心下包絡之間的地方針刺,其實也就是在心臟附近對一些相關的穴位如天突、膻中、巨闕等進行針灸治療,心臟受到良性刺激後,起到了疏通經絡的作用。
建議:由於古代只有中醫治病,因此對於心絞痛沒有更多的有效治療手段。實際上,針灸治療只是一種緩解疼痛的輔助治療手段,並不能治本。現代中醫也有用刮痧治療心絞痛的方法,但在病情發作同時還要選用西藥硝酸甘油,中藥冠心蘇合丸或速效救心丸等。
柳太后 得中風:湯藥來熏蒸
故事:南朝陳國的柳太后中風之後,面部神經麻痺,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東西,更別說吃藥了,這可難壞了給她治療的御醫。而許胤宗給柳太后看過之後,就命人做了十多服治療中風的黃芪防風湯,其他御醫看了說,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藥,還做這麼多湯藥有什麼用啊!然而,許胤宗叫人把滾燙的湯藥放在太后的床下,湯氣蒸騰起來,數小時後,太后的病情終於有了好轉。
解秘:熏蒸療法,是將某些有治療作用的溶液加熱,使之產生蒸氣,利用所蒸發之氣體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部位,使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起到活血化淤、疏通脈絡、祛風除痺之功效。而許胤宗讓人把湯藥放在床下,藥氣在熏蒸時便慢慢進入了太后的肌膚,並從肌膚進入身體,藥效逐漸發揮,達到了調理氣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氣血得到調理,病也就得到了緩解。
熏蒸施藥對於現在不算什麼,但是對在一千多年前的醫家來說,能想到這樣的方法,令人叫絕。
建議:除了中風,治療呼吸道疾病也常用到熏蒸療法,常見的霧化吸入其實就脫胎於此。專家認為,呼吸道病人應該自己動手煎藥,在煎藥過程中,可將藥氣吸入到鼻腔、咽喉等部位,對於治病也有幫助。
手足扭挫傷、痔、風濕性關節炎、急性上頜竇炎、蕁麻疹以及女性美容祛斑,用熏蒸療法來治療效果都不錯。
梁武帝 有「宿食」:大黃來通便
故事: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因為身體發熱,想服用大黃,御醫姚僧垣根據當時梁武帝身體虛弱的情況,認為如果服用大黃會不利於身體,所以勸說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聽,最後還是服用了大黃,過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
後來,梁元帝蕭繹突然感覺心口發堵,疼痛難忍,召集御醫來會診,御醫們都說,皇帝乃是至尊的身體,不可用猛藥,應該用一些藥性平和的藥物慢慢調養,但是姚僧垣卻說:「皇上的脈象洪而實,表明體內有宿食鬱積不下來,因此要用大黃這樣的猛藥來通便,否則就無法治癒。」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處方吃了藥,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
解秘:大黃性質苦寒,藥性峻烈,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濕熱的功能,可攻下燥結秘固之宿便,是治療實熱症的良藥。梁元帝脈象洪而實,是因為體內鬱積了宿便導致心口發堵,屬於實熱證,因此御醫姚僧垣才敢用大黃來治病。
但是,對於梁武帝蕭衍,姚僧垣不同意用大黃,是因為皇上體虛而發熱,屬於虛證發熱,不宜用清熱瀉下的藥,並且大黃性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用了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因此,雖同為發熱,梁武帝的病情就不能用大黃。
可見同樣是大黃,用與不用,都要根據病情來定。
建議:自古就有「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治病無功」的說法,並且傳統醫書如《藥錄》還稱之為將軍,這說明瞭大黃的藥效猛烈,用時須慎重。不少人為了治療便秘而長期服用大黃,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便秘也有虛實之分,實證便秘方能使用大黃。此外,由於大黃含有可引起腹瀉的成分蒽醌,服用時間久了則易導致繼發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