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春節馬上到了,大量的飲酒愛好者們又要面臨著盛情難卻的飲酒場面,如何喝酒,怎樣喝酒,得了脂肪肝之後怎麼辦等話題,筆者藉此寫了這一篇「脂肪肝:酒肉「養」出來的病」的文章,主要針對脂肪肝對人體的危害及預防等方面,來談談這方面的知識。
脂肪肝已是我國的常見病之一,是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脂肪肝的患病率近幾年有急劇上升的趨勢,據《現代快報》報導,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體檢中心的專家介紹,去年底一家單位有1100多人前來體檢,結果查出患有脂肪肝的人數達到了353人。輕度脂肪肝多無臨床症狀,目前脂肪肝病人多在體檢時發現,而一二十年前,脂肪肝非常少見。相關統計資料表明,國內中青年脂肪肝患病率已高達10%以上,飲酒是主要原因。
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統計數字,這個10%的背後窺探出脂肪肝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不能不引起醫學界及全社會的重視了,脂肪肝已經成了本世紀人類的一大公害,如何預防和控制脂肪肝的發病人群,以及如何降低「突飛猛進」的發病率,這已是擺在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其實人得脂肪肝的因素是多方面,但是得脂肪肝的主要罪魁禍首就是酒精,就是人們大量飲酒導致脂肪肝發病急劇上升,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這也是由於飲酒人群越來越年輕化所致。
為什麼說喝酒容易的脂肪肝呢?我們都知道,酒精本身對人體沒有任何的營養性,也就是說得了脂肪肝並不是酒精本身導致人的肝臟「生長出」大量的脂肪,而是因為酒精只要靠人體的干髒分解,而人的肝臟又是脂類(包括脂肪、磷脂、糖脂、膽固醇、甘油三脂等)代謝的重要場所。脂類的消化、吸收、分解和合成代謝都在肝臟內進行,正常的肝臟含有少量的脂肪,其含量一般不超過肝臟濕重的5%。當人長期酗酒之後,肝臟首當其衝地受到了傷害,這就是我們說的人體慢性酒精中毒,說具體點其實就是人體肝臟慢性酒精中毒,主要的後果就是酒精對肝細胞的毒性,使肝細胞對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發生障礙,引起肝內脂肪沉積造成脂肪肝。長期攝入過多的動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不能被充分利用,過剩的營養物質便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導致脂肪肝。所以說,我們把脂肪肝說成是酒肉「養」出來的病是名副其實的。
脂肪肝早期多無明顯的症狀,中、重度患者中仍有25%的人毫無自覺不適。隨著病程進展,可出現精力不濟、疲勞無力,進而有飲食減少,右脅隱痛不適,上腹悶脹、噯氣、刷牙時有噁心等表現。後期有維生素缺乏表現,如有舌炎,口角炎,神經炎,角膜乾燥等。急性脂肪肝發病與重症肝炎相似,病情凶險。
另外,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現中央靜脈周圍纖維化,就可迅速發展為肝硬化。據醫學界統計數字表明,酒精性脂肪肝平均每年有10%發展為肝硬化,肥胖性脂肪肝25%有程度不同的肝纖維化,每年有1.5%~8%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種癌前狀態,兩者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據報導,國內肝硬化患者中有30%的人併發有肝癌,慢性嗜酒者中,有20%~30%的發展為肝硬化,其中有10%發生肝癌。
由此可見,脂肪肝與肝癌有一定的關係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關係更為是密切。脂肪肝及其基礎疾病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有一定影響。肥胖和糖尿病所致脂肪肝雖無生命危險,但隨著病程的進展和原發病的加重,其病死率明顯升高。生活質量下降,壽命縮短。脂肪肝所致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長期發展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
其次,能夠引起脂肪肝的因素還有:1、營養過剩,2、肥胖,3、糖尿病,4、高血脂症,5、營養不良等。但是筆者文章中主要談酒精性脂肪肝的話題,而酒精性脂肪肝也是所有類型脂肪肝的首發,因此上面提到的這些因素暫且不談。
其實脂肪肝的治療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關鍵在個人預防與飲食調理,治療的關鍵是減輕體重,重點在控制飲食,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練、經常進行戶外活動。
另外,得了脂肪肝,如何預防和控制及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等問題,筆者參考有關專家的建議,結合本人的經驗,為您提出18種預防措施,供您參考之。
1、對於已經患有脂肪肝的人來說,絕對禁酒。2、選用去脂牛奶或酸奶。3、每天吃的雞蛋黃不超過2個。4、忌用動物油;植物油的總量也不超過20克。5、不吃動物內臟(即下水、下貨)、雞皮、肥肉及魚籽、蟹黃。6、忌食煎炸食品。7、不吃巧克力。8、常吃少油的豆製品和麵筋。9、每天食用新鮮綠色蔬菜500克。10、吃水果後要減少主食的食量,日吃一個蘋果,就應該減少主食50克。11、山藥、白薯、芋頭土豆等,要與主食米、麵粉調換吃,總量應限制。12、每天攝入的鹽量以5--6克為限。13、蔥、蒜,姜、辣椒等「四辣」可吃,但不宜多食。14、經常吃魚、蝦等海產品。15、降脂的食品有:燕麥、小米等粗糧,黑芝麻、黑木耳、海帶、發萊以及菜花等綠色新鮮蔬菜。16、晚飯應少吃,臨睡前切忌加餐。17、每天用山楂30克、草決明子15克,加水1000毫升代茶飲。18、如果脂肪肝引起肝功能異常,或者轉氨酶升高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降脂藥、降酶藥物和魚油類保健品,但不宜過多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