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裡》電影中巡山隊員被流沙吞沒純屬杜撰———
在電影中時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毛骨悚然的場景:旅行者不幸陷入流沙中,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如果沒有抓住附近的樹枝或同伴扔來的繩索,整個人眨眼間便被流沙吞沒得無影無蹤。國內導演陸川的電影《可可西裡》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最近一期英國科學週刊《自然》載文稱,近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範德爾瓦?賽曼研究院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論證,所謂「流沙吞人」不過是藝術家們的杜撰,人一旦陷入流沙之中,最多隻會沉到腰部;而影片中從流沙中徒手救人的場景更是不可信。
流沙常常被視為能將人吸入無底洞的大怪物。
流沙是大自然所設計出的最巧妙機關,它可能藏在河濱海岸甚至鄰家後院,靜靜地等待人們靠近,讓人進退兩難。在公元1692年時,牙買加的羅伊爾港口就曾發生過因地震導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後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兩千人喪生的慘劇。看似平靜的英國北部海、美麗而危險的阿拉斯加峽灣等地也曾發生過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數人往往都沒見過流沙,更沒有親眼目睹別人掉進流沙或者親身經歷過。人們對於流沙的印象主要基於各種影片,在電影塑造的場景中,流沙是一個能把人吸入無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們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受困者頃刻間被沙子吞噬。
流沙表面一旦受到干擾就會「液化」。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柏恩在一次前往伊朗的度假旅行之中,遇見過一位當地牧羊人。他指著流沙告訴柏恩,村裡曾有駱駝陷下去後就立即消失。柏恩對此將信將疑,回國後就立即對此展開研究。他仔細觀看和分析了數十部描述到流沙噬人場景的電影,發現這些電影對流沙的描述根本就是錯誤百出。後來,柏恩在實驗室裡將細沙、黏土和鹽水混合在一起,重建一個微型室內流沙模型來進行研究。
經過反覆實驗,柏恩領導的科研人員發現,要把沙子變得像太妃糖一樣黏需要好幾天時間,但要讓它失去黏性則很容易,只要在其表面施加適當的壓力即可。一旦流沙表面受到運動干擾,就會迅速「液化」,表層的沙子會變得松鬆軟軟,淺層的沙子也會很快往下跑。這種遷徙運動使得在流沙上面運動的物體下沉,然而,隨著下沉深度的增加,從上層經遷徙運動掉到下方底層的沙子和黏土逐漸聚合,便會創造出厚實的沉積層,使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阻止了物體進一步下陷。
將腳從流沙中拔出來需要抬起一輛汽車的力量。
研究認為,陷入流沙的人一般都動不了,密度增加以後的沙子粘在掉進流沙裡的人體下半部,對人體形成很大的壓力,讓人很難使出力來。即使大力士也很難一下子把受困者從流沙中拖出來。經研究人員計算,如果以每秒鐘一厘米的速度拖出受困者的一隻腳就需要約10萬牛頓的力,大約和舉起一部中型汽車的力量相等。所以除非有吊車幫忙,否則很難一下子把掉進流沙的人拉出來。研究還指出,照這種力量的計算,如果生拉硬扯,那麼在流沙「放手」前,人的身體就已經被強大的力量扯斷。此舉所造成的危險遠高於讓他暫時停在流沙當中。
如何在流沙中進行自救
其實絕大多數流沙和一般沙的區別不大,並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那麼可怕,它原理上只是被滲入了水的沙子,由於沙粒間的摩擦力減小,形成了半液態、難以承重的沙水混合物。流沙通常發現於海岸附近,一般挺淺,很少有超過幾英尺深的。柏恩表示,流沙只有一種狀況會淹死人,那就是當頭部先掉入沙中的時候,然而以這種方式掉入流沙的概率非常小。陷在流沙中的人僅感到胸部有些壓力,呼吸較困難,並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流沙附近上漲的潮水才是受困者最可怕的敵人。
不過,影片中對流沙的描述至少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如果陷入流沙後,大力掙扎或是猛蹬雙腿只會讓人下陷得更快。人們誤以為通過搖動能使身體周圍的沙子鬆動,從而有利於肢體從流沙中拔出。科學家指出,其實不然,這種運動只能加速黏土的沉積,增強流沙的黏性,胡亂掙扎人只會越陷越深。
柏恩指出,逃脫流沙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輕柔地移動兩腳,讓水和沙盡量滲入擠出來的真空區域,這樣就能緩解受困者身體所受的壓力,同時讓沙子慢慢變得鬆散。受困者還要努力讓四肢盡量分開,因為只有身體接觸沙子的表面積越大,得到的浮力就會越大。只要受困者有足夠耐心、動作足夠輕緩,就能慢慢地脫困。
研究還發現,當物體陷入流沙後,下陷速度要視物體本身的密度而定。流沙的密度一般是2克/毫升,而人的密度是1克/毫升。在這樣的密度下,人類身體沉沒於流沙之中不會有滅頂之災,往往會沉到腰部就停止了。研究者還發現,即便是一些密度比流沙大很多的物體,也能浮於流沙之上。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密度為2.7克/毫升的鋁盆置於流沙的頂部,儘管其密度大於流沙,但由於受流沙浮力和沙面張力的影響,鋁盆仍能平靜地呆在流沙的表面。當科學家開始輕輕晃動這個鋁制容器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容器稍稍下陷了一點,當他們加大力度搖晃時,這個容器慢慢沉入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