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子內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懷在服飾藝術中獨樹一幟。它是女性私密空間中的悄悄話,含羞而內斂、充當著美和情的抒發載體,一經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處理、無限寄寓的圖騰紋飾、獨具創造性的技藝手段,無一不吐露出女性對生活價值理念、審美情趣、情感寄託、情愛感測等訴求的心聲。
女子內衣是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中的私密性服飾。它比其他受禮法制度制約的外現服飾更自由、更浪漫而富有智慧,無論是驚艷式的風花女子,閨中式小家碧玉的少女、還是雍容華貴的命婦少奶,都特別注重在內衣的私密平台上追求個性化的藝術異彩。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風情
奇巧方寸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造型理念上,強調在內衣的方寸之間通過巧妙分割來塑形修身。在款式結構的經營中注重平面形態的不同分割與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體現獨到的創意理念,達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韻。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體裝束的自然屬性又與習俗禮儀的社會屬性相對應。它所包含的 「因人定制」、「因題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徵中,充分體現著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文化的深邃廣奧。它從外形設計到具體的某一細節,均明晰地折射著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表現。它在款式藝術的創造法則中既有長短寬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動靜的變化。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款式結構有「前後復繞式」與「前胸單片式」兩種,分別來「覆蓋胸背」和「覆蓋胸乳」。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動植物形態等數大類。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風情
色彩奇想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在色彩的創造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想像力,體現在色彩的多樣性,地域的鮮明性,金銀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詩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內在服飾的異面關係。「富貴之家,凡有錦衣繡裳,皆可服之與內,五色粲然,使一衣勝似一衣……」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色彩經營上以「濃烈煽情的對比法」和「溫情含蓄的調和法」最具特色,濃烈煽情的對比法中如紅與綠,藍與黃的強烈反差來營造一種對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銀的間隔安插起到豐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點式、滿地式等;溫情含蓄的調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經過不同的色彩面積和方位的安排,產生溫情而含蓄,雅緻而恬美的裝飾效果,例如:用一種色彩不同深淺的層次漸變來形成暈染的溫情效應。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風情
圖騰紋飾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圖騰紋飾於題材更為豐富多彩,縱情地將山水、花鳥、雲氣、吉祥物、神仙、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類素材與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主張著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諧的文化觀念,在身體上展露以形寫神,達道暢神來訴說寄寓傳情的美學思想。在紋飾的形神表現上,既注重對自然景態外在美的描摹,如牡丹、雲紋;又強調物像寓意寄託及蘊意表述,如「喜上眉梢」以喜鵲和梅花的圖案來通諧;動植物圖案的組合,如「連(蓮)年有餘 (魚)」、「三多之相(多子,多壽,多福)」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在內衣平台上的傳神再現。中國古代內衣藝術中的圖騰魅力不僅單純地表現在每個獨立紋樣的構成上,還體現在紋樣的經營位置和布局安排上有著獨到的創意,充滿無窮的浪漫。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藝術風情
裝飾手法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在成衣創造上同樣極富藝術創造力,它的裝飾手法分別有繡、鑲、貼、補、嵌等多種技法。單在手工針法上就講究不皺、不松、不緊、不裂。追求外觀的平服、順直、薄松、輕軟。在內衣製作上強調局部綴飾的魅力,例如:乳房部位的吊帶與衣片的連接部位,用不同的盤花圖案扣來裝飾,使之奇巧動人,有的盤扣還鑲有金銀絲線,顯得精美絕倫。在內衣的刺繡方面,強調能、巧、妙、神的藝術原則。針法上有平針繡、繞針繡,編針繡等,尤其是定針繡大膽地在紋樣上用釘針、盤針、連物、堆綾、緝珠、貼布等方法在內衣上作二度裝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女子內衣的裝飾語匯。僅貼布種類又有貼羽、貼絨、貼毛髮等不同的處理。
魏晉(十六國):兩當
" 兩當"最初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演變成內衣。"兩當"有前後兩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通常為兩層,夾層可襯棉,貼身保暖。"兩當" 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穿著兩當的人物形象,在甘肅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中有所反映,畫中所繪採桑女及護桑女形象,就身穿方形兩當。不過這兩當形制都比較單薄,估計只適用於春夏時使用。
唐代:訶子
唐朝繁榮的經濟,富足的生活以及開放的社會,在內衣方寸之地也有極致的表現。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 訶子 "。這也是由唐代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女子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頸、上胸及後背無帶且袒露,穿時由後及前,胸前有一排釦子系合,或用其他帶子系束,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所以內衣麵料考究,多為織錦,色彩繽紛,與今天流行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訶子"常用的麵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 "使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據《唐宋遺史》及《綠窗新語》等書記述,這種內衣為楊貴妃所創。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兩人頗為狂悖,無意之間安祿山的指甲誤傷了貴妃的胸乳,貴妃擔心被皇帝發覺,於是制訶子以遮之,後宮嬪妃覺得新奇,遂群起效之,成為一時風俗。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復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有單有夾,形式不一。這種抹胸實物在考古發掘中常有發現。如福建福州的一座女墓中所出土的一件,制為雙層,表裡均以素絹,內絮少量絲綿,長55厘米,寬約40厘米;在抹胸的上端及腰間,各綴有帛帶,以便系扎。《金瓶梅詞話》第62回,寫李瓶兒患了重疾,"面容不改,體尚微溫,脫然而逝,身上止著一件紅綾抹胸兒 ",《紅樓夢》寫尤三組妝束:"身上穿著大紅小襖,半掩半開的,故意露出蔥綠抹胸,一痕雪脯",說的都是這種內衣。
明代:主腰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飾規定民間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代女性內衣稱"主腰"外型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繫帶,可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只有前片,後背袒露,上有繫帶套於頸間,腰部另有兩根帶子,束在背後,繫帶的材質不一。肚兜上有各類精美刺繡,如將虎、蠍、蛇、壁虎等圖案繡在兜肚上護身驅邪以祈平安,而反映情愛的荷花、鴛鴦刺繡圖案則是永恆的主題。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肚兜也叫"肚腰"。人的肚子,特別是肚臍四周很容易受風著涼感寒肚疼拉肚子的,是人體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肚子,尤其是對肚臍的保護特別重視。在這以前,潮汕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習慣穿"大同衫"(大襟衫)、"四旗褲",繫上肚兜,此風極為盛行。一般在嬰兒尚未出生前,就早準備了又細又柔軟的布料,為嬰兒做好幾件小肚兜。這也是原始而又樸素的防風寒的最好辦法。潮汕人還有習慣從小孩到中年、直至老年人都繫著肚兜。不過,成年人不用像嬰兒那樣在肚兜裡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夾層帶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裝上東西,如手帕之類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來裝上銀元、銅鐳等錢物,當作貼身錢袋,走起路來發了微微的"叮吟"聲;小孩卻用來裝上心愛的小玩物,擠得肚子鼓鼓囊囊的。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復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臺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