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清朝宮廷展在丹麥舉行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從10月5日到12月10日,由丹麥皇家展覽基金會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克里斯欣皇宮,聯合舉辦名為「中國之夢——紫禁城和丹麥宮廷」的大型展覽。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這次展出的展品時間跨度為十七世紀後半期到十九世紀中期,展覽從皇權威儀、宴飲御膳、幾暇格物、宮尚西物四個方面,展出300多件展品, 均為清代皇家御用宮廷文物,包括清朝皇帝畫像,宮廷的各種服裝、首飾、瓷器、漆器、琺琅、醫藥用具、裝飾、藝術作品等。
這些展品除了有從中國故宮博物院運來的以外,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與王夫亨瑞克親王,也捐借了王室多年的珍藏。
展品中最早可追溯到丹麥文藝復興時期的十七世紀,克里斯欣四世時代,許多珍品是那一時期通過去中國經商的船隻遠渡重洋採購回來,又在丹麥宮廷裡精心收藏的。克里斯欣四世是為丹麥留下了許多輝煌的皇宮、教堂等建築的丹麥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我們在展覽中,甚至能看到丹麥國王從這些遠東貿易公司購買中國貨物的清單。
(註:未註明攝影者的圖片,均由展覽主辦單位提供。)
|
1781年,裝備有60門炮的戰列艦「公民權號」為兩艘丹中商船「丹麥國王號」和「DISCO號」護航情景。 |
|
著名的丹麥亞洲公司的中國商船「和平宮」號。1763年造,其外運貨全是鉛和銀,回程滿載瓷器和茶葉。 |
一本以丹麥文、英文、中文三種文字製成的大型展品目錄書,是此次展覽畫龍點睛之筆。這是一本由丹、中、英、美、荷等各國歷史學專家撰寫的、介紹中國清朝以及與歐洲文化互動的18篇高質量的學術性研究論文,並配有450幅插圖,內容豐富,共有650頁之厚。對「帝王的,貿易的,想像中的,時尚的,以及丹麥國王心中的清代中國」作以完整系統介紹。
早在十七世紀,中國的文化就被歐洲宮廷奉為時尚之巔,君王們渴望複製中國式的室內裝潢,運用中國物品,到十八世紀達到風潮最盛期,在歐洲成為一股「中國潮」。中國文化以其特殊的神傳文化特點,成為世界人們競相效仿的目標。展覽以「中國之夢」為題,揭示從十七世紀後半期到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和歐洲的兩種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其中有歐洲的商船經過遠洋航行,來到對歐洲人來講充滿了神秘色彩的遠東大帝國——中國尋寶探寶。例如丹麥在1676年至1844年期間,由國王特許的專門做對華生意的亞洲貿易公司,在與中國的商業貿易中,通過大量進口茶葉、瓷器、漆器、絲綢等,為國王和股東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帶來了本國的經濟繁榮,出現了丹麥歷史上著名的「繁花似錦」貿易時期。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內的著名旅遊觀光區,目前仍然作為王室住地的阿玫蓮皇宮一帶,就是由對華貿易而奠定的強大經濟實力的產物。
|
1800年左右,廣州的歐洲商站,從左往右分別為丹麥、西班牙、美國、瑞典、英國、荷蘭的國旗。中國畫(丹麥海洋博物館收藏) |
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也陸續被介紹到了歐洲。向丹麥比較客觀,全面介紹中國文化的, 首推劇作家,歷史學家路德維希·赫爾伯格(Ludvig Holberg 1684—1754)。在他的著作《道德思想》中,他介紹「偉大的中國哲學家孔夫子」時說,他「寫下一份道德和政治綱領……他試圖斷言中庸是一切善的基礎,是大家應該遵守的首要規則」,比啟蒙思想豪不遜色。另外在丹麥最偉大的文學家安徒生的作品中,中國被多次提及。他的著名童話故事《夜鶯》,就是以中國為背景創作的。
|
赫爾伯格,丹麥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也是第一個力求公正看待中國的丹麥作家。(丹麥皇家圖書館藏) |
但是這種文化互動的另一方向——歐洲文化走入中國,卻是步履艱難。由於清王朝的閉關自守,對外來文化重重戒備和嚴密限制,歐洲商船及其活動範圍只被限定在唯一開放的口岸——廣州一地。決心在中國建立基督教信仰的傳教士,一直在耐心、堅韌地努力著,他們學中文,穿中國服裝,用各種方式接近宮廷,向皇帝介紹、輸入宗教、科技、天文、醫藥、鐘錶以及景泰藍和玻璃器皿等西方文化,曾經在十八世紀在清朝宮廷裡形成了歐洲熱。
|
乾隆戎裝圖,傳為侍奉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作(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
身穿歐式服裝的宮女,傳為郎世寧作。(漢堡民族博物館收藏) |
|
由康熙下令,把一部西方解剖學著作翻譯成滿文,其中的插圖右取自於丹麥解剖學家湯馬斯·巴托林Bartolin1677年版本的《革新解剖學》左圖丹麥皇家圖書館收藏 |
由於羅馬教皇禁止中國傳教士接受儒家思想和祭祖,激怒了中國皇帝,最終導致基督教會在1773年關閉,結束了長達二百年的歐洲對中國宮廷的影響,事實上這些傳教士的未竟事業從未走出過高大森嚴的皇宮城牆。直到十九世紀後半期,由鴉片戰爭的炮火轟開了這個千年古國的大門,導致清王朝的崩潰。二十世紀初,歐洲文化才真正對中國社會產生廣泛影響。
這次的展覽,其新意在於「全球化」的意識。在現代信息科學的迅速發展下,地球已經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 全球的任何一處變化,迅速影響著地球的其他地方。歷史學家們認為,這種全球化的潮流,卻是早在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時就已經開始了。
展覽的核心負責人之一,丹麥皇家銀器珍藏室,藝術史學家克勞斯. 岱爾(Klaus Dahl)在目錄導言裡寫道:展覽組織者的目的是講述發生在紫禁城裡的故事,並平行描繪當時歐洲人的「帝王中國觀」。然而,組織者優先考慮的並不是將這次展覽侷限於故事發生的實際歷史時期,而是試圖將其置於我們當今的生活和時代背景下。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我們給出觀眾們一個「全球化」的題目,卻不為此做出明確定義,把廣闊的思考空間留給參觀展覽的人們。」
|
丹麥藝術史學家克勞斯·岱爾接受記者採訪(大紀元記者大智攝) |
来源:大紀元記者林達哥本哈根報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
榮譽會員:每位
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
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