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六百年歷史、被視為人類珍貴財產的北京故宮,原來在中共建政初期及文革期間,幾乎遭到毀滅。當時的北京市當局提出要在故宮內大馬路,在皇帝寶座旁塑造持槍農民像,甚至有將中和殿改建花園、將天安門改建國務院大樓的瘋狂計畫。
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揭開了故宮「九死一生」的內幕。據《望東方刊》內一篇文章指出,一九五八年九月《北京市總體規劃說明(草稿)》率先提出要改建故宮,把天安門廣場、故宮、中山公園、景山、北海等地的部分房屋拆除,使之成為市中心的一個大花園。翌年,北京市城建委員會又提出,「故宮要改建成一個群眾性的文體、休憩場所。」
一九五八年底,北京市文化局又批了故宮博物院提交的「清除糟粕建築物計畫」,指令「即行拆除」故宮內各處殘破坍塌及妨礙交通及下水道的道路、小門及門座等建築。文化局又要求保留太監、宮女所住的房屋,「以便和帝王奢侈生活進行對比,向觀眾進行階級育。」
太和殿放農民持槍塑像
一九六三年,北京市副市長吳德發表《談北京城》一文,指北京的「城市建置並不是不可改變的」,再次為故宮改建造勢。其後北京市發動六家設計單位編製規劃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是配合長安街改建規劃,在故宮內開一條東西向大馬路,並將文華殿、武英殿改造成娛樂場所。
文化大革命爆發初期,故宮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豎立兩座大標語牌」,一東一西,高度超過三十八米的太和殿,用它壓倒「皇氣」;太和殿寶座要扳倒,加封條;在寶座台上塑造持槍農民的像,槍口對準被推翻的皇帝;將中和殿改建成「人民休息室」,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識的宮殿、門額全部拆掉……等等。
一九六六年五月,揭露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剝削佃農的泥塑「收租院」在故官奉先殿展出,為此當局將奉先殿工字形大殿改為長方形,毛澤東像被挂於奉先殿內,殿前清代祭祖所用的焚帛爐,被認為與展覽內容不符而拆除。
軍宣隊遭到揪鬥逃一劫
同年八月,故宮城廟內泥塑神像十一座、泥塑馬一對被毀,故宮博物院大理石門匾被寫上血淚宮三字;神武門外磚牆上,貼出火燒紫禁城、砸爛故宮等大字報。順貞門、天一門、文華殿、乾隆花園內的門額被摘,中和殿寶座被拆。
但整改方案的其他項目尚未實施,北京政局已經改變,五月間進駐故宮、主導整改計畫的軍宣隊,轉眼間變成被批判揪鬥的對象,十月份被迫撤離故宮,故宮這才可避免滅頂之災。
中宣部長冒險直諫毛澤東 周恩來派軍護故宮
對於故宮能夠保存下來,前中宣部長陸定一功不可沒。陸定一曾經提出與當年政治大氣候相反的意見,向「偉大領袖」毛澤東直諫,要保留這座只有「幾座牌樓古坊」的古建築群。
專家學者也反對拆卸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初期,內地要求拆除故宮,改建成馬路、娛樂場所的呼聲高唱入雲,可是,當時不少專家學者持相反意見,向毛澤東報告,可是當年毛澤東卻認為這些專家是遺老遺少、亡國奴,要拆掉幾座牌樓古坊便要哭鼻子。
不過時任中宣部長的陸定一卻堅決否定拆掉故宮的方案,並向毛澤東直諫,要求保留故宮。陸定一的兒子陸德回憶這事時,認為父親當年是冒極大的政治風險。雖然故宮逃過拆掉的命運,但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卻遭到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