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前的開國帝王,有夏禹、商湯、周武、秦皇等。這幾位或有可能賦詩作歌,據說秦始皇就曾寫過一首《造仙真人歌》。不過他們都沒有作品傳世,所以只能付諸闕如。
自漢至清,開國帝王有五十多位。按其出身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出身於公侯將相之門。他們在未成帝業之前,或是由於軍功顯赫而手握重權。或是由於世襲封爵而榮耀在身。這些人大都從小受過詩書熏染,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如齊高帝蕭道成、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他們想援筆賦詩,殊非難事,但或許是胸懷大志,蓄意權謀,視詩文為末技,不屑製作;或許是戎馬倥傯,軍務纏身,無暇潛心藝術,所存的詩作並不多。(曹氏父子和梁武帝是例外)
另一類是出身下層平民,「崛起布衣」,「起自隴畝」,如漢高祖劉邦、宋武帝劉裕、明太祖朱元璋等。這些人出身貧苦,幼年失教,不要說寫詩作文,就連讀書識字也很困難。然而他們中一些人,日後經過學習,提高了文化水平,不僅能夠吟詩作賦,而且鑑賞能力也不低。
宋武帝劉裕就是突出的例子。劉裕年輕時種過田,打過柴,喜賭博,愛鬥毆,幾乎目不識丁。但當了皇帝以後,卻能夠「吟謝莊《月賦》,稱嘆良久」,並對當時的名士顏延之說「希逸(謝莊)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唐,孟棨:《本事詩.嘲戲第七》),可見其鑑賞詩文的能力已經不低,也可見其文化程度提高之快。還有些人通過學習,不僅自己能夠起草詔書軍令,也能夠提筆賦詩,有些篇章還寫的很好,在文學史上傳為佳話。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歷史上凡是稱為開國創業帝王的,應該說都是胸有大志(也可以說是有野心)的人物。「詩以言志」這些志向高遠的的人物題筆賦詩之際,他們的抱負、理想、宏願就很自然地流露筆端。因為他們心懷大志,所以其詩作也不同於一般的詩詞創作。他們的詩作都有自己強烈的獨特的特點。他們或借物言愁,抒發自己身處逆境,壯志不得申的憂思;或對景詠嘆,表達自己希望得到賢臣良將的輔佐,與其共定天下的的渴念。
有些詩雖然技巧欠佳,有粗率之嫌,但卻境界開闊,質樸可愛;有些詩雖然寫得婉轉悲涼,但卻自有一股慷慨壯建之氣潛伏於內。也就是說,這些帝王的詩作自有開國創業的氣象,這在一般守成繼業之君或亡國喪身之君的詩作裡是很難見到的。
一、 項羽
項羽是一位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大環境下,他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突起於壟畝之中,沒有任何憑藉,很快就摧毀了暴秦的政權,於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號稱「西楚霸王」。正因為如此,項羽雖未成帝業,但司馬遷在《史記》中,仍把他列入「本紀」,作為帝王來看待。而我們在評論開國帝王的詩詞時,也就不能因為他未登帝位就予以忽略。
項羽傳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漢相爭,開始時項羽節節勝利,劉邦幾為其所擄。後來由於項羽驕傲自滿,剛愎自用,導致其戰略上連續失誤,而劉邦則逐漸轉敗為勝,最後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戰,楚軍全軍覆沒,項羽逃至烏江自刎而亡。
《垓下歌》便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垓下,軍帳夜飲,對其愛姬虞姬所唱。全詩「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宋。朱熹:《楚辭集注》卷一),是項羽這個悲劇英雄的一曲絕唱。據說虞姬當時也有和歌:
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虞姬所唱曲子的歌詞,出於一本名曰《楚漢春秋》的史書。雖然正史中沒有提到虞姬的結局,但是出於對這首歌詞的理解,後人大多認為她是自殺了。所以才有《霸王別姬》這一齣戲文。
項羽和虞姬,英雄與美人的命運,引起了後人的唏噓感慨,也成為戲曲小說中常見的題材。而這首《垓下歌》,則歷代傳頌,成為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是一位出身於社會下層的封建開國帝王。他家中世代以務農為業,青少年時與《詩》、《書》無緣,以後在戎馬生涯中也無暇讀書識禮,而他本人也一向重武輕文,甚至慢待、羞辱讀書人。但就是這樣一位與詩文無緣而且輕視文學的帝王,卻寫出了千古傳頌的名作《大風歌》和《鴻鵠歌》兩首詩。「《大風》、《鴻鵠》之歌,亦天縱之英作也」。(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
1、《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是劉邦稱帝后第七年(公元前195年)所作。當時淮南王英布叛亂,劉邦親自率軍征討,英布敗逃,劉邦命其部將乘勝追擊,自己則班師回朝。歸途中,他停留在自己的故鄉沛縣,在沛宮裡擺下筵席,招待故鄉父老。在筵席上,劉邦擊築起舞,慷慨悲歌,並表示要把沛縣作為自己的私邑,讓這裡的人民世世代代免除徭役賦稅。
劉邦在衣錦還鄉的筵席上所唱的,就是《大風歌》。全詩僅三句,二十三個字,是一首楚辭體詩歌。這首詩純屬口語,毫無文飾,是漢高祖內心感情自然迸發的英雄詩篇。歷代詩文品評家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宋代陳岩肖認為:「漢高帝《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康溪詩話》捲上);朱熹則說:漢高祖的《大風歌》是「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者也。嗚呼,雄哉!」(《楚辭集注》卷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譽《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詩蔽》內編卷三)
《大風歌》對後世影響很大。歷代的封建帝王,在榮歸故里之際,往往效法漢高祖,大擺筵席,宴請故舊親友。有些君主也吟詩作賦,以《大風歌》來比附自己的豪邁情懷,謳歌自己的文治武功。比如周明帝宇文毓的《過故宮》、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慶善宮》、唐玄宗李隆基的《巡省途次舊宮賦》等,都是此類作品。歷史上一些英雄志士、詩人墨客也喜歡《大風歌》,他們也常常借用《大風歌》的詩意來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比如李白的《胡無人》、洪秀全的《時勢詩》、朱德的《贈友人》等等。
2、《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
星有繒繳,將安所施!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比《大風歌》稍晚。
呂后之子劉盈雖被立為太子,但漢高祖一直不喜歡他,認為他生性仁弱,不像自己,想把他廢掉,改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但是,這個打算遭到了張良等大臣的反對,所以遲遲未能實施。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叛亂。劉邦想讓太子劉盈帶兵出征,遭到張良等大臣的反對。劉邦帶病徵討英布叛軍回到長安以後,由於箭傷發作,病得更加厲害。他自知來日不多,更急於廢立之事。張良等竭力勸說劉邦改變廢長立幼的想法,但劉邦執意不從。
有一天,劉邦正在喝酒,看見在旁陪侍的劉盈背後站著四位老人,年紀都在八十歲以上,鬚眉皆白,體格健壯。這四人正是劉邦多年想聘請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賢士)。劉邦驚奇之餘就問他們:「我尋找你們多年,你們都躲避我。現在為什麼又來了,跟著我的兒子呢?」 「商山四皓」回答說:「陛下輕視儒士,我們義不受辱,所以逃避。現在聽說太子仁孝,禮賢下士,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聽罷,說道:「好吧,那就麻煩你們好好保護我的兒子吧。」
「商山四皓」的出現,使劉邦不得不放棄了原來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後,劉邦召來戚夫人,對她說:「我本來想把太子廢掉,但有這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成,難以更改了。呂后以後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聽後,哭泣不已。劉邦說:「你為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於是就唱了這首《鴻鵠歌》。歌罷,戚夫人更加痛哭流涕,劉邦也沒有心思喝酒。
最終,劉邦也沒有廢掉太子。
比起《大風歌》,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鴻鵠歌》都要遜色得多。但它仍不失為一首言情述懷的優秀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劉邦在立儲問題上矛盾、痛苦的心情。這首詩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曹操《短歌行》的創作就受到了它的啟迪。
三、 齊高帝蕭道成
史書稱其喜怒不形於色,深沉寡言,博學,善文章,工書法。
《群鶴詠》
八風舞遙翮,
九野弄清音。
一摧雲間志,
為君苑中禽。
此詩寫作時間略晚於《塞客吟》,是作者見河澤之中有群鶴棲息有感而作。該詩以群鶴自比,且詠且嘆,既顯示了自己的「雲間」之志,又透露出恐怕為「苑中」所囿的憂懼不安。
四、 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可以說是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和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頗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4--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仿、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后,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梁武帝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