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背上的「兵」和「勇」的區別

發表:2006-02-11 05:2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大家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別是電影,電視劇上整裝待發的清軍隊伍裡,通常背上貼著這兩個字。好像這使人容易聯想到「勇」就是特種兵,「兵」就是一般軍人--實事上不是這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間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武力.,故.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國家統治。

  史載「勇」也是兵的一種。市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