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臺灣西進中國熱潮,總統經濟顧問、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指出,因為地緣、語言文化、東亞經濟生產網路等緣故,導致臺灣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不斷增大;但問題是中國畢竟是一個龐大且發展快速的國家,缺乏一個穩定經濟發展所需的健全底層法制結構,甚至連可信且良好的經濟基本數據都不足,「臺灣經貿過度依賴中國,也就隱含巨大且不可測的風險」。
洪德生說, 適當轉移(diversification)到中國以外地區,屬於國家風險管理及傷害控制的理性作法,我國政府應該加強與重視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的歐盟之實質經貿關係,因為這對臺灣而言,除了經貿本身的利益之外,還具有外交與國家安全策略性意義。
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2004年與歐盟之雙邊貿易額佔我國當年度對外貿易總額之11.4%,歐盟為僅次於中國(含香港)、日本及美國,為我國第4大貿易夥伴,其中歐盟為我國當年度第4大出口市場,與第3大進口來源。此外,歐盟轄下25個國家的人口超過4億5000萬,佔全球25%的GDP(國內生產毛額),佔全球42%商品貿易,以及53%服務貿易額。
洪德生指出,臺灣擴大與歐盟經貿關係,其潛在商機之龐大,絕對是不言而喻,「歐盟是另一個臺灣可以發展的目的地,無論是貿易或是投資方面」,臺歐經貿關係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呼籲政府和企業界未來應積極拓展雙方經貿,降低我對中國之經貿依存度。
西歐有助產業升級 東歐有利中階技術
拓展臺灣與歐盟經貿關係的商機在哪裡?由於,歐盟會員國的市場屬性相當廣泛,除了擁有高所得、高技術水準的的西歐核心會員國外,新加入的中東歐新興會員國,更有利於我國中階技術產業之投資,因此,歐盟市場之商機是相當完整且豐富。
2004年臺灣與歐盟之貿易總額為389億美元(含歐盟10個新會員國在內),較2003年成長23.0%;其中臺灣對歐盟之出口額為222億美元,成長率為19.94%,自歐盟進口額為167億美元,成長率27.34%,我國在2004年享有55億美元順差。
這顯示我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已經隨著全球與歐盟的經濟景氣復甦,及歐盟東擴的影響,再次恢復較大的成長。
尤其根據經濟學人EIU的預測,歐盟的「歐元區」12個成員,今年經濟成長率比去年的1.2%還高,預估可達1.8%。此外,歐盟的中東歐成員,包括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等國的平均成長率更高,預計可達4.4%,將比今年的4.1%表現更亮麗,這對臺灣的出口廠商而言,都是很好的利多訊息。
歐盟市場除了整體經濟將持續上揚外,更重要的是,歐盟會員國的「多樣性」,可以提供臺灣不同產業投資與貿易的商機。首先是已開發先進的西歐國家,由於其擁有高所得,對臺灣而言,可出口外銷較高單價的產品,也間接迫使我方產業進行升級,讓企業更有競爭力。
至於西歐國家的產業擁有高技術水準,臺灣進口其中間產品,也有助於我國提高產品再次出口的層次,甚至是附加價值,若能吸引歐盟來臺灣投資,更有利於我國學習與擴散其高階技術;並且除已開發先進國家外,歐盟也有經濟發展階段較低的中東歐國家,這對我國來說,不僅是出口的新興市場,也有利於我中階技術對之投資與尋求在地市場。這也就是說,歐盟市場光譜非常完整,是臺灣與其發展經貿關係的大利基。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