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祈福短期內第一次近萬人參與的大規模遊行活動
學術界一直以為中產階級是發展民主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而中國的社會結構內中產階級的人數卻尚未成型,因此民主在中國尚未有足夠條件。不過,最近中國東部沿海的一次事件,卻說明中產階級已在冒起。在這次事件中,有近萬人組織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為數眾多中產聚居的廣東番禺祈福新村,日前出現大規模維權請願遊行。祈福市政路事件自今年9月曝光之後,業主與政府的交涉一直不果。外界有消息指,如果規劃路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番禺市政局今年尾將塵埃落定,明年3月祈福市政路正式動工,不再有商量餘地。
因不滿番禺市政府將祈福新村兩條村內道路祈福大道和福怡路改為市政路,近萬名祈福業主和家屬12月11日集合後走到村外的一0五國道,並高舉「齊心維權,保我家園」的橫幅,業主們遊行近一小時後和平離去。據瞭解,是次遊行是業主們短期內發動的第二次抗議遊行,人數也由11月尾的千多人增至接近一萬人,當中還包括4成的港人同外籍人士,下一步大批業主將策動在香港維權遊行,擴大輿論影響力。
番禺祈福新村市政路事件,到目前已讓業主和政府僵持近百天。最大爭議的是,經維權的律師核對,2000年3月,規劃局批准了《祈福新村控制性詳細規劃》,祈福大道、福怡路(規劃時叫景觀大道)明明白白屬於住宅區內道路,是祈福業主的共同財產。當時,祈福新村的土地規劃紅線除了原規劃預留的祈福醫院前30米(6.041畝)及曉峰園後80米以外,再沒有其他的道路紅色。
近萬名祈福業主和家屬走到村外的一0五國道喊口號遊行
而番禺規劃局倒理直氣壯表示,番禺市人大常委會95年7月審查同意的《番禺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98年12月通過的《廣東省番禺市市域規劃》,2001年2月通過的《廣州市番禺區中心組團規劃》都明確對景觀大道規劃的控制。
有法律顧問表示,番禺規劃局這樣的做法,打個通俗的比喻就是,「大家簽訂了一個合同,合同條款清晰,並且也付款履行,但其後我在這個合同上又寫又畫,又加又減,然後要你按我自己所改寫的辦,你能答應嗎?」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信不信你有沒有規劃,而是你能不能這樣做的問題?因為你這是出爾反爾,因為你規劃局的行為已經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目前,更多業主希望可以經過法律的途徑捍衛自己的權益。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強調:「各級政府都要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列使權力,履行職責。」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捉緊這點,業主們都認為,莫說你是經三次會通過,就算十次也不行,這就叫做監督政府依法行政。因為這路是我們的,憲法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
有李姓香港業主向《亞洲時報在線》痛斥道,「祈福新村以外的土地我們左右不了,但現在知道祈福大道和福怡路是我們的資產,規劃局應該先徵求祈福的意見,早前對話會遭到拒絕,祈福開發商的建議規劃局也無意採納,規劃局一直都在迴避問題,這種不作為就是失職。」
在祈福的維權事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維權運動的中堅,多是對於法律監督相當重視的香港人,還有一些在民營和外資企業工作的內地業主,他們多是靠自身勤奮累計一定的財產,有財產然而不算富,所以,對於財產的維護自然最重視。一位元廣東的業主所說,「我個單位現在值四、五十萬的資產,市政路有可能讓我房價錢跌去十幾萬。我怎麼可能不奮起維護?」
據瞭解,早在祈福之前,廣州就發生過兩個業主維權的事例,一個是發生在2003年麗江花園業主為反對新浦南路(市政路)經過小區而進行的維權,最後還是失敗了;另一個則是中海康城業主為反對把小區路薰衣草街變成市政路的維權。和祈福一樣,原來並沒有市政道路紅色,傳聞因某領導一拍腦袋,這手就就伸進來了,8月3日,組織起來的業主毫不客氣地把施工隊統統趕了出去,雖然事情現在還在跟進當中。
在過去的業主維權事例中,當民生遭遇政策,我們大多看到的,是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在中國內地,業主維權顯然是條艱辛而又漫長的路,在廣東城市光鮮的外表下,讓人還記憶猶新的還有,小谷圍藝術村的悲慘命運、龍怡苑的忽然「違章」、麗江花園業主的維權失敗…這種日漸曝露的侵害事件,更多的是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的行為所致。而最常見的是政府強行拆遷或改變城市規劃,沒有充分考慮到弱勢群體的利益。
但值得慶幸是,近年來中國公民要求限制權力的呼聲正在逐漸高漲。在這幾起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業主敢於拿起法律的武器、敢於運用道德的評判。有維權業主告訴記者,會在明年初,召集祈福新村部分內地和外籍業主到香港進行維護權遊行,加大社會的輿論壓力,姑且不論這行動的成效如何,這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之一。小區因規劃路鬧得沸沸揚揚,不該是廣州樓市一道尷尬的「風景線」。地方政府若要有所為,自然也該為自己的權利負責到底。
有分析指出,這個東部沿海城市的例子證明,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提高執政能力,改變粗放式的管理辦法,並不是沒有道理。最重要的是,假如地方政府有更強民主色彩的制度,政府行事以民意為依歸,萬事跟民眾有商有量,這類上萬人遊行的情況根本就可以避免。
亞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