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民主白皮書洋洋灑灑三萬餘言,集中強調的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強調共產黨的領導。白皮書聲稱中國的民主,是堅持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然而我們都知道,民主就意味著政黨輪替,民主就意味著領導權的開放競爭。所謂堅持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從字面上就是不通的,是自相矛盾的。現在,連中共也不得不承認民主是普世價值,然而所謂普世價值,那就意味著民主有公認的定義和標準。中共一方面承認民主是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卻又把民主的公認定義和標準撇在一旁而自己提出一套截然不同的定義和標準,這實際上是否認民主的普適性,也就是否認民主本身。
白皮書再次重申所謂「中國國情」,「中國特色」。白皮書繼續重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陳詞濫調。常言道,撒謊的人得有個好記性。否則,牛頭不對馬嘴,前言不搭後語,自相矛盾,謊言就露餡穿幫了。你說堅持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的國情,那臺灣呢?臺灣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不也過得好好的,而且比大陸還要好得多嗎?除非你說臺灣不是中國,除非你把臺灣排除在中國之外。眾所周知,所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種說法本來是毛澤東時代製造的一個謊言。按照當時的說法,臺灣由於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所以臺灣還是舊中國,還是萬惡的舊社會,臺灣人民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到了鄧小平時代這種說法已經變了。現在,中共已經不再說臺灣是萬惡的舊社會,臺灣人民水深火熱了。按理說,謊言的這一部分改變了,其他有關的部分也就需要作相應的改變,白皮書的作者顯然是忘記了這一點,他還在繼續重複那些早已破產,早已過期作廢的謊言,這就顯示出其自相矛盾,因此這套謊言本身也就不攻自破了。
白皮書的作者之一,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副所長房寧說,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保持了9%的高速增長,如果是在沒有民主的專制制度下,這樣的速度是不可想像的。此論不值一駁,因為在希特勒極權統治下的德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還更高。另外,南韓、臺灣和新加坡也是在威權統治下開始經濟起飛的。過去,鄧小平和所謂新權威主義者們就是拿著亞洲四小龍的經驗拒絕民主。房寧是政治學者,他不會不知道民主不民主不是以經濟增長不增長來定義,來衡量的。房寧不會不知道今日中國的制度遠遠不是民主制度。其實,房寧的本意就是為專制辯護。房寧的話是要倒過來讀的,他不是在禮讚民主,而是在為專制張目。房寧的本意就是把經濟增長當本錢來為中共專製作辯護。這就再次提醒我們,那種以為經濟改革必將導致政治改革,經濟增長必將導致自由民主的經濟決定論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在今日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增長非但不是政治改革和自由民主的動力,而且由於它能起到美化和強化現行專制制度的作用,反而構成了政治改革和自由民主的阻力。再有,中國(大陸)不同於南韓和臺灣。南韓和臺灣本來就是私有制。在南韓和臺灣實現民主轉型,只需要實行政治和解就行了。中國(大陸)卻不同。中國原本是公有制。在中國大陸實現民主轉型,除了實行政治和解外,還要實行經濟改革和經濟轉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已經認識到,由於缺少民主參與和公共監督,中國的經濟改革早已淪為少數權勢者對廣大民眾的一場大搶劫大掠奪,因此,這樣的改革越深入,權勢者們對民主就越敵視越恐懼。權勢者們擔心,一旦在中國實行民主,他們不但會失去政治上的壟斷權力,而且還很可能會遭到經濟上的清算,因此他們會以加倍的瘋狂反對和鎮壓民主運動。這就意味著,在今日中國推進民主化,我們所面臨的阻力更大,要付出的代價更高。
也許有人會說,儘管這部民主白皮書謬誤百出,但它是否多少也反映出中共有向民主方向逐漸推進的意圖呢?我先前提出,要判斷或衡量中共有無推行民主的意圖並不難,第一是看它是否明確表示接受民主的公認定義與標準,第二是看它是否對漸進民主提出時間表或曰路線圖,第三是看它是否立刻終止政治迫害。拿上述三條標準看這部白皮書,我們只能給它判不及格。
──轉自《北京之春》05年12月號(總第1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