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撞彗星任務發現地球生命源自彗星證據

發表:2005-09-08 16: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深擊號太空船,七月四日發射撞擊器撞擊譚波一號彗星後,今天首度發表的細節分析顯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結塊組成,在部分天文理論家的眼中,其周圍的碳分子孕育地球生命的種子。

洗衣機般大小的撞擊器於七月四日撞擊譚波一號彗星。負責此次任務的科學家今天表示,傳回來的數據帶來滿足與驚奇。

科學家說,長久以關於彗星的部分假設前提已獲得證實,其餘的則遭到排除。

從撞擊彗星後噴出的塵粒與氣體的化學分析顯示,包括有機 (以碳為基礎)分子在內的大量矽酸鹽,確實如預估般存在。

彗星研究首席科學家艾赫恩在歐美太空人會議場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他表示,此一發現支撐了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爭議性理論。

根據「胚種論」 (pan-spermia,地球上的細胞生物來自外太空)的說法,彗星在數十或數百億年前撞擊過地球,為地球帶來對太陽光與熱有反應的有機分子,最終提供地球所有生命起源的豐富「化學湯」(chemical soup)。

原被某些科學家視為異端的「胚種論」,至今雖仍遭到基督教基本教義派以上帝創造人類說而加以痛斥,但如今已逐漸獲得認同。

初步分析發現,彗星富含二氧化碳、乙炔、銨氣及氫化氰。艾赫恩說,數據解讀逐步有進展之後,可能會發現更大範圍的碳分子。

另據《科學》網消息,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專案科學家6日說,「深度撞擊」所產生的大量資料,揭示了彗星令人驚訝的特性。該專案首席科學家邁克爾.赫恩認爲,「深度撞擊」撞出了四大「驚奇」。

  驚奇一:「坦普爾1號」的彗核是分層的。彗核的平均密度不過0.6克每立方厘米,比水還輕。彗核表面覆蓋著10多米深的細粉狀物質。

  驚奇二:彗核呈多孔性。表層物質熱慣性小,彗核在飛近太陽時,特別是彗核表面朝向太陽的那部分,會經常有小規模的噴發。

但太陽輻射的熱量不會對彗核內部的物質產生影響,這表明彗核內部的物質受外界影響可能不大。

  驚奇三:彗核擁有多種地貌。既有光滑平坦的部分,也有類似環形山的坑窪,這表明這顆彗核可能時常被太空中更小型的天體撞擊。

  驚奇四:彗核內部存在大量含碳和氮的有機分子。「深度撞擊」之後彗核中噴發的物質中含有氫氰酸(HCN)、乙腈、冰和二氧化碳,而彗核表面的粉狀物中卻沒有這些物質。

這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擊頻繁的地球早期階段,彗星有可能把最早的有機物帶到地球上。


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