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嘉慶時期,英國政府曾經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雙方進一步通商問題,所以先後兩次派使團訪華,但都無功而返。道光年間,雙方間的衝突愈加明顯了。一方面,1833年,英國政府廢除了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壟斷權,並決定向中國派遣商務監督。首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威廉.納皮爾)於1834年7月抵華,但數任商務監督都未能改變中英之間的傳統貿易規範,也不能作為英國駐華官員直接與中國官員打交道。另一方面,由於向中國輸入鴉片可以賺取巨額的利潤,走私鴉片成為英商的主要貿易活動。
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據1835年(道光十五年)統計,當時吸食鴉片的已超過二百萬人,嚴重侵害了民眾的身心健康,加劇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墮落。同時造成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導致銀價走高、物價上升、政府白銀儲備短缺和按白銀計算的賦稅負擔加重等一系列問題。當時有人估計,在鴉片戰爭前的幾年裡,僅廣州一地每年外流白銀即達三千萬兩之多。清政府在中英實際貿易中也由出超方變為了入超方,財源日益枯竭,人民的經濟負擔也更加沈重。根據公行的統計,1812年中國進出口總值分別是白銀1270萬兩和1510萬兩,1813年進出口總值分別是1260萬兩和1290萬兩。
對於種植和進口鴉片,幾任清朝皇帝都曾下令禁止過。雍正帝曾於1729年下令禁止販賣鴉片和開設煙館,但無甚效果。而且,鴉片仍可作為須課稅的藥材進入中國口岸。乾隆帝時也下令禁菸。 1796年,嘉慶帝再次下令禁止輸入鴉片。1800年,他又一次下禁令,並禁止在國內種植罌粟。但是,利用走私、行賄等非法手段進入中國的鴉片還是越來越多。1831年(道光十一年)走私鴉片數量由嘉慶時的4千多箱增為2萬多箱;到1838年(道光十八年),更激增至4.02萬箱。
19世紀 30年代,鴉片問題已成為清政府的當務之急,以湖廣總督林則徐為代表的禁菸派主張嚴禁鴉片的吸食和販賣。道光帝接受了他們的主張,並於1838年12月派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菸。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在兩廣總督鄧廷楨等人協助下開始履行使命。他命令外商將所攜鴉片全部交出,並就今後永不販運鴉片作出具結。外商認為中國官員做事都是虛張聲勢和虎頭蛇尾,故而敷衍搪塞,拒不交出泊於外海躉船上的大量鴉片。於是,林則徐下令中止貿易,撤退外國商館中的中方僱員,並斷絕他們與外界的往來。英國商務監督義律(查爾斯.埃利奧特)甚感不滿,但見情勢難違,遂要求英商將鴉片由自己經手交給中方。他聲稱,自己是代表英國政府接受這些鴉片,英國政府會「補償」他們的損失。此時,建議倫敦對華使用武力已在他的考慮之中。英商只得依照義律的意見而行,美商也隨之而動。
1839年6月,收繳的兩萬餘箱鴉片在虎門海灘被全部銷毀。林則徐對交出的每箱鴉片給予五斤茶葉的補償,對具結的外商則恢復貿易往來。他甚至寫有一封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信件。該信雖仍用天朝大國對外夷的口吻寫就,但不無禮貌,所言所論也在情在理。它的大意是:貿易應該是互惠的,不應拿害人之物牟利。既然英國在本國禁止吸食鴉片,就不應聽任煙毒流入中國。貴國國王存心仁厚,只是因為來華英船甚多,對鴉片走私未加察覺,希望能夠查辦販賣煙毒的邪惡之徒,並停止印度的鴉片種植。
儘管英商交出了鴉片,義律反對他們按中方規定的措辭具結,寫明「嗣後來船永遠不夾帶鴉片;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他的授意下,英商從廣州撤至澳門等地,也不到中方指定港口領取所補償的茶葉。這樣,中英貿易依然處於停頓。7月 7日,英國水手在九龍行凶,一中國村民傷重而亡。中方要求義律交出肇事者,但一再遭拒。義律稱英國臣民只受英國法律管轄,將當事人交英人法庭作了審判。林則徐下令切斷英船的補給,並要求葡萄牙人將英人逐出澳門,英船遂集中於香港等地水域。
9月4日,英人欲在九龍登岸獲取食物,遭中國兵船攔阻,英國艦船開炮轟擊,雙方發生戰鬥。林則徐仍努力爭取和平解決爭端,以英方具結、交出新到鴉片和肇事水手作為重開貿易的條件。困居珠江口外的英商對義律的做法也頗有微辭,林則徐曾派人直接與他們溝通,鼓勵具結通商。義律表示,中英雙方可共同查驗英船有無鴉片;英商可具結保證,若攜帶鴉片,中方可沒收貨物和驅逐煙商;英人在華犯罪只能根據英國法律審判。這與中方的要求有很大距離,雙方依然僵持,但已有個別英船與中方具結並恢復貿易。11月初,義律將僅有的兩艘軍艦派到虎門附近的穿鼻洋,以阻止英船進入中國口岸,並就允許英人登岸和獲得補給等與中方交涉。中國水師拒絕了英方要求,並出海探察英艦攔阻英國商船的行為。英艦再次發炮攻擊,戰事又起。獲知穿鼻海戰的消息後,正對英人愈發不耐煩的道光帝下令,停止中英貿易,將所有英船逐出口岸,不再要求具結和交凶。英國艦船仍滯留在中國海域,林則徐並無軍力將它們趕走,只能盡力切斷供給。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懈的瞭解國外情形和加強武備。
在中國發生的事件陸續傳到了英國國內,並成為了一個關注焦點。雖然英國輿論總體上羞於為鴉片貿易進行辯護,但中國在禁菸過程中採取的措施卻遭到了敵視性的渲染。在工商業界,關心對華貿易的勢力也普遍鼓吹乘機採取軍事行動,迫使中國更加開放。義律向國內提交的報告也主張採取強有力措施。1839年10月,英國內閣決定對華使用武力,以推行炮艦政策聞名的外交大臣帕麥斯頓是首要的支持者。次年2月,英國內閣宣布,海軍少將懿律(喬治.埃利奧特,義律的堂兄)和義律作為正副全權代表率遠征軍前往中國。帕麥斯頓交給他們一份致中國宰相的照會,其中指責廣州的官員迫害英人和污損英國的尊嚴,要求中方予以昭雪,並賠償煙價、按文明國家的規範與英國官員相往來、割讓海島、償付行商拖欠英商債務和軍費。帕麥斯頓還指示懿律和義律,如果中國同意開放多個口岸、讓英人在各口岸自由居住和經商、廢除公行制度、給予英人領事裁判權並議定稅則等條件,可以放棄割地要求。
出兵決定在英國議會中引發了激烈辯論,很多議員指責政府縱容鴉片貿易,認為使用武力是非正義的。但是,反對戰爭的議案終以262票對271票被否決。
1840 年6月,由40多艘艦船和4000名海陸軍人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到達廣東海域。他們的計畫是封鎖珠江口,再北上佔領舟山,然後開抵天津外海向中國當局交涉。在封鎖珠江口之後,英軍於7月初攻佔舟山的定海,並大肆劫掠。林則徐早就將英軍即將犯華的傳聞稟告道光帝,但後者不屑一顧。除了林則徐在廣東和調任閩浙總督的鄧廷楨在福建做了一些戰備部署外,其他沿海地區對英軍毫無防範。定海之陷和英軍的船堅炮利震動了清廷,道光帝下令嚴加剿堵,但不久即傾向於息事寧人。他告訴直隸總督琦善,如果夷船進抵津門,應相機處理和接受所遞文書,不可驟然開炮。英軍於8月抵達大沽口,通過琦善向清廷遞交了帕麥斯頓的照會。道光帝以為英人興兵全因對林則徐等人的憤懣,遂令琦善轉告英方,將查辦林則徐和派遣欽差前往廣州「代伸冤抑」,但英軍須退回南方。對於照會中的其他要求,他未予應允,大概糟糕的中文譯文也妨礙了他的理解,英方則在琦善面前堅持不讓。琦善極力敷衍應付,使英方以為清廷願意積極考慮所有條件,加之北方氣候漸冷,佔據定海的英軍中又流行疫病,英軍於是南撤,在廣州等待繼續談判。道光帝不明緣由,以為他既已答應懲辦林則徐等人,「英夷」自然撤兵以示恭順(有奏報稱英船撤離時「向岸羅拜」)。9月,他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林則徐、鄧廷楨則被撤職查辦。
12月,琦善在廣州與義律展開談判,後者已接替因病離華的懿律擔任全權代表。義律堅稱,中國政府須接受照會中的全部要求,或以增開口岸換取割地,否則不僅不還定海,還要再啟戰端。道光帝頗感意外和憤怒,求戰意願又強烈起來。琦善不敢接受英方的要求,失去耐性的英軍遂於1841年1月初攻佔大角和沙角炮臺,進逼虎門,琦善急忙再與義律商談。20日,義律單方面公布了所謂的初步協定,即所謂的穿鼻草約。其主要內容是:中國割讓香港島、賠償600萬元(西班牙銀元)、同意兩國平等往來和恢復廣州貿易,英方歸還兩炮臺和定海。26日,英軍進佔香港,並張貼告示,稱琦善已將此地讓給英國,該地居民皆為英國臣民。其實,琦善未與英方達成明確一致,更談不上簽約。在割地問題上,他只是同意奏請朝廷允准英人借居香港一隅。道光帝獲知英軍進攻的消息後,決定「痛加剿洗」。1月30日,他任命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派他們率大軍赴粵。在廣東,琦善也拒絕與義律簽約。2月下旬,英軍恢復軍事行動。26日,虎門各炮臺失守。英軍繼續推進,廣州告急。3月5日,楊芳到達廣州主持軍務。此前,道光帝已收到廣東巡撫怡良的密奏,其中提及了英軍在香港的公告。他怒責琦善割地辱國,下令將其革職拿問並抄家。
有名將之譽的楊芳也無法抵禦英軍的進攻。他見英艦在波濤之中仍能發炮中的,認為其中必有邪術,竟令蒐集婦女所用馬桶陳於河邊「鎮邪」。考慮到兵力不足等因素,義律建議停戰和恢復貿易,被楊芳接受。4月14日,奕山、隆文率軍到達廣州。奕山無心抗敵,反而認為廣東商民與外人交往密切,防民甚於防寇。道光帝指責楊芳剿伐不力,要求奕山積極進兵。5月21日晚,清軍突襲英軍,但戰果甚微,一些商館也遭劫掠和破壞。次日,英軍2000多人大舉反擊。清軍潰敗,近兩萬人退入廣州城內,該城遂遭英軍包圍。奕山樹起白旗,派人出城求和。義律鑒於情勢,覺得不如先獲得一些現實利益,然後再圖進取。27日,雙方簽訂廣州和約。奕山同意在六日內將外省軍隊撤至廣州城60英里以外地區,在一週內繳納「贖城費」600萬元,並賠償英國商館的損失,英方則同意在款項結清後從虎門撤軍和交還各炮臺(但在中英交涉未決之前不得重新武裝)。英軍在廣州周邊無惡不作,導致民憤極大。29日,三元裡的村民打死了數名前來騷擾的英軍,該地103鄉的民眾隨即迅速組織起來。他們與從四方炮臺出動的大量英軍發生了戰鬥,並會合來自其他地區的大量民眾包圍了該炮臺。英軍請出清朝官員向民眾施壓,才擺脫窘境。6月初,英軍撤出虎門等地。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奕山無恥的慌稱取勝,把自己乞降說成英人哀求歸還商欠和恢復通商,把賠款說成償欠說清軍退出城外是為了彈壓土匪和躲避濕熱。道光帝不明情況,以為「夷亂已平」,遂准許恢復貿易,下令撤兵裁防,對於香港則欲另行定奪。
1841 年4月,英國政府收到了義律關於穿鼻草約的報告,認為它未給英國帶來足夠的利益,何況也未得到中國皇帝的批准。倫敦決定召回義律,由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事業立下很多「功勞」的璞鼎查(亨利.珀廷格)接替,對中國採取新的軍事行動。8月,璞鼎查到達澳門,隨即率軍又沿中國海岸大舉進攻。至10月,英軍連陷廈門、定海(因疾病流行,先前佔領定海的英軍已於1841年2月底撤出)、鎮海和寧波。道光帝任命吏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威將軍,主持東南戰事。奕經乃膏粱紈絝,毫無統兵之才。他一路花天酒地,數月後才抵達浙江前線。在他的胡亂指揮下,清軍於1842年3月發起反攻,以大敗告終。5月中旬,得到增援的英軍發動新的攻勢。6月中旬,英軍攻佔吳淞,並逆長江而上。璞鼎查認為,要使中國政府屈服,進攻乃其經濟命脈的長江下游富庶之地是一良策。7月21日,英軍攻佔鎮江,隨後進逼江南第一重鎮南京。
自去年8月興兵以來,他們一路燒殺淫掠,惡行無數。鎮江失陷後,道光帝已完全喪失抵抗意志,他任命杭州將軍耆英和與英人打過交道的前兩江總督伊裡布為欽差大臣,具體辦理議和事宜。8月中旬,中英在南京展開談判。29日,《南京條約》簽訂,清政府幾乎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該約的重要內容是:英人可在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居住通商,英國可在五口派駐領事等官員;中國將香港島割讓英國;中國賠償英方煙價600萬元,軍費1200萬元和行商債務300萬元,廢除行商制度;「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英商進出口貨物的稅收「秉公議定」。次年,中英又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對南京條約的補充。其中的重要規定是:英人可在五口租地造屋(這種條款成為了列強後來在中國建立租界的藉口);若英人和中國人發生訴訟,首先由英國領事調停,若不成再由中英官員合審,對英人的定罪由英方根據英國法律決定;可在五口各停泊英艦一艘;一般貨物的海關稅率是5%(比以前大幅度降低);對於中國將來給予他國的新權益,英國一體均沾。與英國當初的戰爭目標相比,這些條約給予的利益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鴉片貿易,雙方未作約定,但英方對鴉片貿易的袒護一覽無遺。璞鼎查表示英國「無力」幫助中國禁菸,主張允許鴉片進口但對其徵稅。中方表示,不宜取消煙禁,但對各國販運鴉片不予過問,這等於默許鴉片貿易的進行,英方未予反對。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通過該條約,英國侵略者打破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局面,從中國攫取了包括割地、賠款、開港、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在內的大量權益,以備受列強欺凌和喪權失地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端。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和法國也不甘落後。1844年2月,美國專使顧盛(卡萊布.庫辛)率多艘艦船到達澳門,向清政府提出進京議約要求,清政府又派耆英為欽差大臣前往處理。7月3日,中美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即《望廈條約》。藉此,除了割地賠款,英國從中國攫取的其它權益也為美國所享。該約還有著有利於美方的更詳細規定,或者可以說給予了美方更多利益。比如,美國僑民可在五口建立醫院、教堂和墓地;中國若想改變稅則,須與美國官員商議;中國官員不得過問美僑之間以及美僑與他國僑民之間的訴訟。它也規定,美國人不得攜帶鴉片至華,否則由中國官員自行治罪,但這實為空文。法國專使西奧多.剌萼尼也於8月率艦隊來到澳門,對清政府進行恫嚇。10月24日,耆英與他在廣州附近的黃埔簽訂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即《黃埔條約》,法國獲得了與英美同樣的權益。剌萼尼還要求清廷廢除對天主教的禁令,道光帝於1846年2月同意。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普魯士等國也先後對清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後者也大體允准。
道光皇帝與鴉片戰爭失敗的必然性
鴉片戰爭的失敗,並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清朝軍備的落後,吏治的腐敗等,因為以當時清朝的實力來說,是完全可以取得勝利的。原因在於:道光時期清朝的國力雖然開始走向衰落,但依然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雖然武器落後一些,但差距並不很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清政府面對的是一個遠道而來的侵略國家,從兵力,從民心,從補給等方面都佔有優勢。取得勝利自在情理之中。但是結果卻是清軍不斷戰敗,並最終簽訂了屈辱的條約。那麼失敗的原因何在?
個人認為,根本責任在道光帝。雖然他具有某些優秀的個人品質,也算是個勤政的皇帝,但是他生來恰恰缺乏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和勇氣以及對外界的深入瞭解。從戰爭開始,他從內心裏就主張求和,不願採納忠言,而此後的很多決定都是那些主和的大臣秉承其旨意做出的。從這一點上看,道光帝是比較昏庸的。而戰爭的失敗也就有其必然性了。
也許歷史選擇道光皇帝承載這一影響了此後中國發展的角色,有著其深刻的考慮;也許歷史讓中國的大門在此時以這種方式被打開,是為了未來的某種安排。我們雖不完全明晰上蒼的安排,但歷史的發展卻讓清王朝從此開始走向了衰落,西方文明也開始滲透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而且一個西方的「幽靈」在這股「西學東漸」之風中也踏入了中國的國土,並在此後的中國大地生根,幹出了讓神也為之震怒的惡事。
鴉片戰爭結束後,道光帝於 1850年去世,終年69歲,在位共30年。廟號宣宗,葬慕陵。《清史稿》對道光的一生概括是: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