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經歷了從相對遲鈍到比較積極的轉變。最初,中國提供的援助金額為262萬美元,受到國際媒體的批評,因為,這一金額,僅與小國科威特的援助數目差不多,只有臺灣的一半,甚至比香港商人李嘉誠一個人捐助的還要少。與其一再宣揚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據分析,今次各國救災表現,將直接影響其國際形象、乃至與東南亞國家的長遠關係,於是,各國爭相加碼援助,在這一壓力下,中國政府也承諾將援助追加到 6200萬美元。但與澳大利亞的7.64億美元、德國的6.74億美元、日本的5億美元、和美國的3.5億美元援助、以及美國參與救援,每天耗費600萬美元相比,仍然相形見絀。
中國政府不免尷尬,一改平時吹噓經濟如何繁榮、如何高速增長、如何崛起為大國的高調,僅反覆強調,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暗示「已經盡力了」。
在中國國內,政府和官方媒體展開空前宣傳和強力炒作,號召民眾募捐,中國上下呈現難得一見的捐款熱潮。出錢的,不僅有富裕階層,也有下崗工人,更有貧困人口。最多的,是一對不留姓名的夫婦,捐出500萬;最少的,則是一些貧困山區的學生,每人也捐出1元錢。
反映民意的國內網友,對此評價兩極,爭論激烈。一方認為,中國此舉,表現出「大國風範」,值得喝采;另一方卻抱怨,由中國政府主導的募捐活動,顯得勉強,近乎攤派,尤其在機關和事業單位,每人捐多少,上級一清二楚,猶如「組織考驗」,許多人捐錢,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出於壓力。至於貧困地區的攤派,無異於劫貧濟富,更加說不過去。
一切受制於政府,連援外賑災也不例外。身為中國人,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而在其他國家,尤其西方國家,各類民間機構往往在賑災中發揮巨大作用,人們的捐助,更多地表現出自發性、自願性、和自主性。說起來,又是一個體制問題,中國民間組織不僅寥若星辰,而且不可能真正發揮作用,僅僅靠政府,實難以充分調動民間的積極性。
應該說,面對南亞海嘯災難,中國民眾已經表現出空前的救災熱情。然而,在當局的政治動員下,由中國政府代表的援助,究竟包含了多少真正的同情心?多少真正的人道主義?卻是一個疑問。
就在各國紛紛宣布為哀悼日的新年前夕,12月30日,中國政府竟然照舊在中南海舉行盛大的新年晚會。除總理溫家寶之外,中共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江竺瘛⒓捌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