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誰說不是三峽工程惹的禍 ──誰是重慶開縣洪水災害的禍首


一、禍不單行的重慶開縣

重慶開縣本是川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在中國的文獻中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劉伯承元帥是開縣人。但是從2003年起,重慶開縣的知名度卻大為提高。2003年12月23日,開縣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天然氣井噴特大事故,事故造成了243人死亡,數以千計的人員受傷。井噴事故對人員身體健康造成的長遠影響、以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造成的長遠的、負面影響則被人們所疏忽了。俗話說,禍不單行,2004年9月上旬,重慶開縣又遭受了一場特大洪災,洪災已造成33人死亡、3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6.57億元。

據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報導:「2004年9月4日17時,開縣突降暴雨。從南河到東河,整個老關嘴以上流域,形成流域性特大暴雨。老關嘴在3個小時之內雨量就達113毫米,而在24小時之內,這裡的降雨量高達315毫米!短短6個小時之內,全縣6個雨量站的降雨量均達100毫米以上,三匯站達到183毫米。到5日15時,降雨量達到327.3毫米。這個時候,縣城水位為172米,超過警戒水位5.6米,超過保證水位4.6米。到次日凌晨,全縣55個鄉鎮的1041個村全部受災,全縣受災面積達100%。受災最嚴重的漢豐鎮、豐樂鎮、厚壩鎮等被洪水圍困,特別是縣城所在地漢豐鎮的最高水位達172米。老縣城的汛情尤其嚴峻。這裡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進水最深達10米左右。開縣是三峽庫區面積最大的淹沒縣,有150多萬人,目前正在開展由老縣城往新縣城的移民搬遷工作,但是,老縣城仍然有10多萬常住人口。這是一組令人驚心動魄的數字:開縣80多萬人受災,18.7萬人受淹,8.7萬人被洪水圍困……」


二、權威人士人士說:颱風是開縣洪災禍首,與三峽蓄水無關

2004年9月重慶開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後,受災的居民認為此次洪水災害與三峽蓄水有關。

任不寐在「巴蜀-特大洪災還是特大人禍」一文中指出:「此次洪災的原因可直接追問到三峽工程的災難性影響,以及西部大開發、西部貧困等人為因素導致的環境破壞和水土流失。」

之後中國主要媒介如人民日報等登載文章,為三峽工程開脫。2004年9月7日上中新網以「權威人士:颱風是開縣洪災禍首與三峽蓄水無關」為藥發布了記者範卉、鄒輝來自重慶市氣象局的消息稱,「西南低渦」與十九號颱風「桑達」是造成重慶開縣兩百年一遇特大洪災的「罪魁」。全文如下:

「專家介紹說,一般而言,大暴雨發生在夏季而不是秋季,歷史上九月份發生特大暴雨的概率極低。開縣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主要是西南低渦,該低渦於九月三日八時在四川盆地北部生成,直到九月六日八時該低渦仍穩定維持,說明此次西南低渦非常強大、穩定。

氣象專家分析說,造成西南低渦穩定、少動的原因可能與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十九號颱風「桑達」有關。颱風「桑達」生成後沿東部海岸線向偏北方向移動,致使「西南低渦」東移相當緩慢,影響四川盆地超過七十二小時。

「西南低渦」是一種低氣壓系統,容易在盆地生成,重慶市往年也常受此影響發生降雨。

目前,「西南低渦」已緩慢離去,重慶市東北部地區的降雨量將有所減小。不過,氣象專家表示,「低渦」剛過,高原上的低槽又將降臨,雨天還將繼續。今明兩天,預計重慶市中西部、東南部地區將有大雨,長江以南雨量可達大到暴雨。」

仔細閱讀這個報導的讀者就會發現,其實重慶市氣象局專家講話內容是,「西南低渦」是2004年開縣暴雨的主要原因,並沒有說開縣特大洪災與三峽蓄水無關。

另外國內還有「四川、重慶洪災與三峽蓄水無關」等文章,是根據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的幾位專家的採訪而寫成。其實幾位專家的意思是,川渝暴雨與三峽蓄水無關,三峽水庫的面積和蒸發不足以形成此次暴雨。但是這還不能得出「川渝洪水與三峽蓄水無關」的結論。

本文將討論「誰是重慶開縣洪災禍首?」,即三峽蓄水和重慶開縣洪水災害的關係。


三、開縣和三峽工程

開縣位於長江支流小江末端,小江在雲陽縣雙江鎮處匯入長江。開縣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134-626米之間。原縣政府所在地(漢豐鎮)海拔167米,距離長江港口77公里,距離三峽大壩壩址處約300公里。

由於三峽工程的建設,共有113萬居民需要移民,其中開縣是三峽庫區的最大淹沒縣。根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報告,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時、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大壩上游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

三斗坪三峽大壩壩址:175米;
秭歸老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巴東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巫山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奉節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雲陽老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萬州: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忠縣: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豐都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175.3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8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李渡鎮:175.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根據原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


開縣的水位與萬州相似,是海拔175.1米。加上2米風浪高,開縣的淹沒線按海拔177米計算。根據1992年調查登記,將淹沒開縣陸地面積46.4平方公里,涉及11個鄉鎮,淹沒耕園地3350公頃,佔三峽工程淹沒耕園地的12.7%;受淹人口110852人,佔三峽工程受淹人口的13.1%。移民安置補償費約35億元,只佔三峽工程的9.0%。其中開縣縣城所在地漢豐鎮海拔167米,將被淹沒,計畫擇地重建新縣城,新城址為駟馬橋。

為了減少三峽工程對開縣的移民壓力,曾提出兩個防護計畫。大的防護計畫是修筑一套完整的堤壩,將開縣和雲陽一部分保護起來,需要投資40億,為當時總理李鵬所拒絕。另一個是所謂小的防護計畫,在開縣建設15片防護區工程。理由如下:開縣淹沒高程150-170米,選擇防護區均在160米以上,通過份片修建頂高為海拔177.5米的江堤的辦法,以減少耕地淹沒1288公頃,減少受淹人口31296人。建設防護區共需要投資4.8億元人民幣,從安置31296人的移民安置費中支付。

四、2004年9月重慶開縣漢豐鎮洪水水位達海拔172米

由於開縣淹沒高程為海拔150-170米,按計畫,

1993-1997年末需搬遷移民1462人;
1998年-2003年末需搬遷移民48198人;
2004-2006年末需搬遷移民32618人;
2007-2009年末需搬遷移民28574人。


因此到2004年9月,開縣尚需要安置的移民人數應該不足6.1萬人。

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壩址處的水位由原來的海拔62米提高到海拔135米,提高了72米,長江三峽大壩後面出現了一個庫容量約為124億立方米的水庫。2003年10月,為了提高發電效益,三峽工程將水位又提高到海拔139米。從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水庫蓄水開始,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的夢想得以成真。

按照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理論,當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為海拔135米,大壩上游300公里處開縣的水位也應該是海拔135米。就是到了2004年9月開縣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時,開縣老縣城的水位無論如何也只能保持在海拔135米。高峽出平湖嘛!

但是事實卻非如此!9月5日15時,開縣原縣城所有街道全部進水,平均水深3至4米,受災最重的地方達10米。當時的水位為海拔172米,比長江三峽壩址處的海拔135米高出整整高出37米!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的專家指出,在暴雨的影響下,支流小江4萬平方公里的較小范圍內,水勢陡漲,所以出現了海拔172米的高水位。

按照這些三峽工程論證專家的意見,小江只不過是三峽水庫的一部分,位於水庫的三峽中部,是不存在水力坡度的,水庫中部的水位絕對不可能陡漲陡降。

到底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專家的意見對?還是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的意見對?如果是前者,那麼將來暴雨可能在66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的任何地方發生,比如在烏江入口處涪陵、在重慶城區等等,造成水勢陡漲的情況,那麼三峽水庫的淹沒實際情況將大大超過三峽工程論證所劃定的海拔175米的範圍。三峽工程是否要給予淹沒賠償?是否要安置受淹的居民?

當開縣老縣城的水位為海拔172米時,城中受淹的常住人口就高達10多萬人。而按照三峽工程的移民計畫,從2004年到2009年開縣總共需要遷移的人口不超過6萬。就是將全縣剩餘的6萬名額都給了老縣城,老城還有4多萬人需要搬遷!

從老縣城擴大到開縣全境,全縣55個鄉鎮的1041個村受災,全縣受災面積達100%。受災最嚴重的除老縣城漢豐鎮外,還有豐樂鎮、厚壩鎮等均被洪水圍困。豐樂鎮和厚壩鎮也是三峽水庫的淹沒區。據統計,開縣總人口150萬,受災人口80萬,受淹人口18.7萬。按照受淹人口未來都需要搬遷,三峽工程僅在開縣一地就少計算移民12萬多。

另外再看開縣在洪水的襲擊下,對外交通線路被洪水淹沒而中斷,救援人員、物資都難以進入災區。而這些重要的對外交通線路大多是按照三峽工程的移民規劃近年新修,無論如何也不應該為洪水所淹沒!這說明三峽工程不但低估了水庫的淹沒,少計算了移民人數,對新建基礎設施標高制定也有嚴重錯誤。


五、當三峽大壩處蓄水至海拔175米時,開縣……

2004年9月5日,長江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海拔135米,而距三峽大壩約300公里處的、位於600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中部的開縣老縣城的水位為海拔172米。這個事實就證明了,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認為:「水庫基本是沒有比降的,也就是說水位是平的」理論是錯誤的,特別是對三峽水庫這樣狹長的河槽型的水庫是錯誤的。

2004年9月5日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135米,這距離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還差40米。到2009年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達到設計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在這時開縣又遇到了像2004年這樣的暴雨,開縣老縣城的水位會是停留在三峽論證移民組所指定的海拔177米穡客蛑蕁⒎岫肌⒏⒘甑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