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科大學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研究中心主任楊功煥教授沒有想到,用地圖標記的形式來反映中國人的死亡規律獲得關注。她的課題組用兩年多的時間,繪製出了40多張中國人群的死亡地圖。
國家科技部資助了這些地圖繪製者。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腦中風、嬰兒死亡、肺結核……每一種疾病都有一張死亡地圖。這些地圖的繪製,依據的是一個並不為公眾所熟知的隨機監測網路提供的數據。從1991年至2000年10年間,1000多名工作人員共收集了60萬例中國人的死因報告,他們悄悄記錄下了中國人的死亡規律。
楊的課題組把這些數據反覆校正後,根據每種疾病的死亡率和變化趨勢,按照嚴重程度劃為6檔,以不同的顏色清晰地標記在每張地圖上,其中最嚴重的是深黑色。研究顯示,肺癌、肝癌、腦中風、傷害和肺結核,已經成為威脅中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敵人。
「其實類似的數據以前年年都有,只不過這一次我們有一個好的idea(想法)---用地圖的方式來表達,這不僅對公眾,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決策者來說也更加直觀。」楊說。
儘可能做到可靠
為今天的死亡地圖提供數據支持的,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45個監測點,楊於1989年得到了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資助建設了這個監測網路。這些監測點中,不僅有省會城市,也有其他一些中小城市,還有大量的農村地區。
楊根據當時全國人口普查形成的經濟、健康、文化等9個指標,把這些農村分為比較富裕農村、富裕農村、貧困農村和特別貧困農村四類設立監測點。
專家論證認為,這個監測網路是一個能夠代表全國人群的代表性樣本,能夠推論全國人群的疾病模式。
「死因報告是構建公共衛生系統的基礎數據。如果沒有最貧困地區的死因數據,而僅僅依靠城市和富裕農村的死因報告來確定整個公共衛生政策是不合適的,它反映不了貧困人口的需求。」楊說。
一個現實是,就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早就實現了死因的全人群報告的時候,我國的農村,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地區,由於受風俗習慣和經濟條件的影響,近80%的人都是死在家中。如何確定和登記這些人的死因?
在每個監測點,楊培訓了一批醫務工作人員,他們都和當地的省、縣級防疫站以及更基層的鄉村醫生建立了例會制度。「有人死了,鄉村醫生要向鄉鎮醫院報告,鄉鎮醫院的醫生要通過規範的調查來確定死因,然後完成死因報告。」楊說,「我們制定了一套規範的工作手冊和調查表,要求這些工作人員必須到死者家裡去,調查死者的症狀和死因,並把報告及時送到北京總部。」
這樣,每個監測點監測的人群達到3萬-10萬,整個監測系統監測的人群達到1000萬。這些監測點每年傳回的死因報告達到6萬份,10年下來,就積累了60萬例的數據。
除了監測死亡數據,這個系統還承擔著一些急性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痢疾、寄生蟲等傳染病的監測功能。但由於當時只是監測一般人群,它記錄的在今天已開始向一般人群擴散的愛滋病監測數據非常少。
「到目前為止,我們掌握的愛滋病的死亡數據還不足以繪製出死亡地圖。每年6萬例死亡中,它可能只有幾例。」楊說。
隨著監測系統的運作,她開始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當地衛生局並沒有把撥給一些監測點的5000元辦公經費發到他們手中。」為了使數據儘可能的可靠,她採用了漏報率來修正監測點的報告,「重新派出一批工作人員,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回訪一些死者家屬,然後比較抽樣調查表和監測點報告的吻合率。」
1996年,楊建立的這個能夠主動監測疾病而非常規統計的系統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這是一個在發展中國家可以推廣的方法,是一個創新。」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在英國《大不列顛醫學雜誌》上肯定了這個系統數據的可靠性。
最危險的疾病
中國人群面臨的主要衛生問題是什麼?楊的課題組在綜合考慮了「死亡數量、上升速度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之後,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認為,肺癌、肝癌、腦中風、傷害和肺結核,已經成為威脅中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敵人。
最早讓課題組警覺的是,就在多種感染性疾病和母嬰疾病的死亡率都在下降的同時,農村肺結核的死亡率卻在1994年後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而在這之前,農村肺結核的死亡率已經在大幅度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比城市還要快。」
楊拿出了一張肺結核病的死亡地圖。在貴州、廣西、湖南、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新疆、西藏、山東、安徽等省區的一些監測點上,均是深黑色的高死亡區標記。而恰恰在這些地區,近年來愛滋病的感染都比較嚴重。
「愛滋病的感染與肺結核的發生與死亡可能有密切的關係。在這些肺結核的高發點,是不是隱藏著大面積的愛滋病感染?」楊覺得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10年變遷,在腫瘤類疾病中,肺癌的死亡率已躍居榜首。而在1991年之前,它還只是排第三位,當時最嚴重的是胃癌。研究表明,在男性特別是35-69歲的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上升明顯,達到萬分之四。
而同期的女性肺癌死亡率卻相對平穩。楊推測,男性肺癌死亡率的上升有60%是非人口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吸菸」。她的課題組同時就吸菸與疾病的關係出具了研究報告。
在上海、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肝癌的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它的死亡率在10年前就在腫瘤類疾病中排第二,10年後仍然是第二位。課題組建議,要盡快改善這些高死亡地區的水質和食物中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狀況,對於一些患過乙肝的患者來說,尤其要注重對肝臟的保護。
在60萬例死因報告中,腦中風所佔的比重最大,達17.9%。而且在10年間,它每年以5%的幅度在上升。它與同樣上升幅度很大的冠心病、糖尿病一起,成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殺手。
「高血壓作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應及早發現治療。35歲以上的人每年都應該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以預防併發症。」楊說。而調查的結果是,即使在城市35歲以上的人群中,也只有33.8%的人做到了定期測量血壓。
因交通意外導致的傷害死亡引起了課題組的極大關注。在10年間,它以每年6%的速度在增加,「它帶來的死亡非常迅速,而且有不少是青壯年。」到2000年,它的死亡率超過了原先一直排在傷害死亡第一位的自殺。
在課題組兩年多的調查中,自我報告有酒後開車的司機達到了13%,而無證駕駛的達到了19.9%。
最危險的行為
在與多個疾病有關聯的危險生活習慣中,吸菸及被動吸菸無疑是首當其衝。楊對目前男性肺癌死亡率的迅速上升深表憂慮,「而且由吸菸引起的滯後效應要2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目前的一些肺癌死亡病例是對應於上世紀70年代的吸菸模式,那時候的菸草消費要憑票購買,捲煙產量並不高。」
而在1978年至1990年期間,我國捲煙的生產量由1203萬箱增加到3856萬箱。僅2001年的產量,就達到3400萬箱。
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02年,男性的吸菸率達到了66.9%,平均日吸菸量為15支;女性為3.2%,平均日吸菸量為10支。在採取公共場所禁菸、大量樹立禁菸廣告牌等煙控措施之前,這些數據還要高出一截。
楊估計目前中國有3.5億的吸菸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吸菸率反而呈上升趨勢。」她預計,未來20年,我國肺癌的死亡率還將繼續攀升。
儘管目前已讓位於交通事故,自殺依然是我國人群中傷害死亡的重要因素。在過去10年間,監測網路共報告了13123例自殺報告,其中城市自殺924例,農村自殺12199例,課題組就此做了專題調研並將成果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
在自殺的死亡地圖上,甘肅、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33個監測點,人群的自殺死亡率普遍偏高。這些高自殺地區是相對偏遠貧困,大多是中東部的農業地區。調查組發現,東北地區和西藏雖然也有農業區,但高自殺率的監測點卻幾乎沒有。
調查組認為,「與自殺率同樣很高的歐洲不同,我國的自殺模式屬於傳統的死亡模式,農村高於城市,農村女性自殺高於男性。」
一個轉變的跡象是,女性的自殺死亡率逐步與男性接近。調查組已經在城市發現了這個變化:1987年城市女性與男性自殺的比例為1.82,1990年已降為1.21,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變為了0.92---男性自殺死亡率已超過女性。
作為自殺的重要工具,楊認為「家中存放有農藥」也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在中國的自殺人群中,服用農藥者佔58%,而在農村,這個比例達到65%。調查組經過抽樣調查發現,在農村人群中有42.6%的家庭、城市居民中有3.3%的家庭存放有農藥。
「即使以前並沒有自殺意念,但在吵架後精神一失控,隨手拿起農藥就喝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楊功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