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張繼〈楓橋夜泊〉之謎

作者:王淼 發表:2004-03-12 23: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千古絕唱,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名揚海外,在中華詩壇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確理解該詩的獨特內涵,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至發展到近幾年連中學教材甚至歌壇也參與了這方面的探討和爭鳴。目前,對這首詩的認識一般有著以下兩種不同解釋:一種是將此詩形容為一首景物詩,如權威的《唐詩鑑賞辭典》及教科書就認為該詩描繪了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詩人臥聽疏鐘時的感受;另一種是把這首詩理解成一首禪詩,指出該詩以世間筆法,營造了出世間的意境,是籍助於「鐘聲」用禪心來解除眾生煩惱的一首七絕,這一觀點在蘇州當地頗受關注與推崇。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看法基本上仍未能準確把握住該詩的風格,牽強附會地曲解了詩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其實,這是一首典型的思鄉曲,從詩歌的內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對故鄉親人的無限思念;而從詩歌的外部看,則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廣大民眾帶來的深重災難。理解這首詩必須結合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古詩的語法特點。
  
  唐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暴發,張繼從西北流寓至越吳(今紹興、蘇州)一帶。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只能確知詩人於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這一地區盤桓,至於何時在故蘇作客,已很難考證。詩人雖然飄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戰事,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流露出了這種心態。他在《酬李書紀校書越城秋夜見贈》詩中就如此寫道「…寒城警刁鬥,孤憤抱龍泉。風輦棲岐下,鯨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賜乏水衡錢…」詩中「風輦棲岐下」無疑指肅宗在靈武即位而言,「鯨波斗洛川」是指唐朝軍隊和安祿山叛軍在河南一帶鏖戰,「孤憤抱龍泉」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愛國憂民的悲憤情態,最後兩句則反映了戰亂髮生後該地經濟呈現的一派蕭條景象。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同樣也給江南人民帶來了苦難。
  
  張繼在姑蘇滯留期間,也曾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閶門即事》:「耕夫招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畝;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詩中反映了農民應募從軍,農村老動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蕪。可見,戰亂給予當地社會經濟的破壞是何等深重!因此,我們在閱讀與此詩作於同一時期的《楓橋夜泊》時(據查證,張繼在姑蘇時也就留下這兩首詩),就必須認真注意和認識到戰亂給詩人帶來的重要影響,尤其是那種難以割捨的思鄉愁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楓橋夜泊》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本質。
  
  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歷來爭議頗多,但對「月落」一詞看法卻基本一致,認為當時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時分便已斜沉了。而筆者發現到,古詩中「月落」和「落月」兩詞竟有著本質的區別:「月落」表徵的是月亮已經失落,意即當時已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則表明是正在漸漸下沉的月亮,說明當時尚能看到月亮。如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復西斜」、「落月搖情滿江樹」兩句就說明瞭「落月」這種景象,又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同樣展示了夕陽下沉時的壯麗景觀;而劉禹錫在《踏歌詞》(其三)「月落烏啼雲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兩句則表明當時烏雲密佈即將下雨時,聚會的人群四處逃散,只有玩耍的孩童還在拾起人們慌亂中遺丟的花鈿。其中的「月落」顯然是指月亮已被烏雲遮掩了,詩人已經無法看到月亮;王維的名句「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也從另個角度描繪了月亮從雲層中突然鑽出竟然驚嚇了山鳥的情形。因此,張繼在詩中的「月落」一詞應該指的就是當時已沒有了月亮,而人們普遍都將「月落」誤解成了「落月」。
  
  然而,詩中的「烏啼」是否就能像在《踏歌詞》裡那樣可理解為「烏雲密佈,狂風呼嘯」呢?筆者認為似不妥,因這與後面的「霜滿天」不能聯繫 。「烏啼」在這裡實指當地的水老烏,即馴養後用來捕魚的鸕鹚。杜甫有詩「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其中的烏鬼就是指的鸕鹚,沈括在《夢溪筆談》第274篇曾特地為此作了一番註釋。鸕鹚在江浙一帶較常見,它夜眠時常發出低沉、渾濁、的鼾聲,被漁人喻為「鬧更宵」。可以想像,當幾十隻、上百隻鸕鹚聚集在江面上時,其啼聲必然延綿不段,使人倍感壓抑而深染愁緒。至於後人將「烏啼」望文生義地解釋為烏鴉或烏鵲,這恐怕不符合其生活習性,而且也不近江南水鄉風情。「霜滿天」的描述,表看確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因為寒霜通常出現在地面上,以至不少人為此句提出了疑義。其實,詩人在這裡所想表達的是因無法入眠而站在船頭已經很久很久了,身上和面龐不知不覺就被霜華沾染了,難道他身外的茫茫夜氣中不也正是瀰漫著滿天霜華嗎?!
  
  這一句寫出了詩人在一個沒有月亮的陰冷之夜在客船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但導致他輾轉難眠而重新走上船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不難想像,作為一個因避戰亂而羈旅的遊子,他不會不擔憂國家的安危,不能不懷想遠方家鄉的親人。正基於此,詩人在這一句中其實還運用了暗喻的手筆:「月落」喻示了長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烏啼」鮮明刻畫出了安祿山叛軍的猖獗;「霜滿天」則反映出了戰亂給整個國家造成的蕭條景象和緊張氛圍。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一直是理解該詩的要點,也是爭議最多的地方。「江楓」無疑是指江邊的楓樹,「漁火」必然是指船上的漁火,但關鍵是如何理解「對愁眠」這一難點。這還需借用現代的水文地質知識來尋找答案:一般說來,在江邊種植的楓樹開始總是豎直的,但是,由於其下部邊坡的土壤長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側蝕作用,慢慢地就會導致近河側的土壤大量流失,樹體在重力作用下便會不斷朝河中傾斜,破壞嚴重的甚至會與水面平行,形成了躺臥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蘇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內仍能目睹到此種現象。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難理解「對愁眠」的真實含義了。原來,詩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邊斜臥的楓樹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時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漁燈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發現它們正雙雙偎依「相對而眠」呢。此種情形恰恰與詩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種難以名狀的反差,這怎能不讓他感慨萬分啊!一個「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心中對故鄉親人的綿綿哀思。可以看出,詩人在這一句中是採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將江楓漁火的「雙雙入眠」與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對比,又將自己的愁緒轉移到它們身上,達到了詩人與景物之間那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
  
  三四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必須放在一起作出解釋,因為詩人在這裡是運用了「倒序」的寫作方法。一般說來,詩人應是在先聽到鐘聲後方才會想起--這是從寒山寺發出的鐘聲,也就是說正常的邏輯線索應該是「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外寒山寺」。不難發現,詩人是有意將這兩者次序前後倒述了。應該承認,這種「倒序」不僅符合了當時詩人的思鄉愁緒,更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意境。可以設想,夜深了,一直久久難有睡意的詩人突然聽到了從寒山寺傳來的陣陣鐘聲,他此時最強烈的感受和心情會是什麼?容易理解,他最迫切的願望就是這悠揚的陣陣鐘聲能夠讓家鄉的親人也能聆聽到。因此,正確地詮釋這兩句詩應該是這樣的: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啊,儘管你夜半的鐘聲是這麼悠長亢嘹,可惜僅僅只能讓客船上的遊子聽到,我是多麼希望這鐘聲能夠穿過高山、穿過江河、穿過平原,最後飄蕩在家鄉的上空,讓親人們一起聆聽到--那可是遠方的遊子對他們的聲聲問候和呼喚啊……
  
  必須指出,詩人張繼的故鄉是在湖北襄陽,位於詩人當時所在地楓橋的的西面,楓橋又在寒山寺的西面,寒山寺又在姑蘇城的西面。因此,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又可以發現,作者的創作思路正是按照「姑蘇城-->寒山寺-->客船(楓橋)-->家鄉」這麼一條由東往西方向線索發展的,而這種次序又恰好迎合了詩人當時思鄉時的邏輯思維。如果按照正常的「先聽到鐘聲,然後想起寒山寺,再聯繫到姑蘇城,最後憶起了家鄉」顯然也就不能真實反映出詩人所想表達的思鄉情意。正是如此,一旦鐘聲把自己和家鄉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作者在句中的「倒序」也就達到了深化和統一的效果。需要說明,「倒序」是古代詩歌裡較常用的一種語法,如王維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華藏夕鳥」兩句就包含了這種「倒序」結構,又如杜甫《秋興八首》的名聯「香稻啄余鸚鵡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也同樣採用了這種語法技巧。事實上,《楓橋夜泊》的這個詩題其本身似乎也隱含了這種「倒置」的修辭筆法。因為,按正常的創作思緒似定名為《夜泊楓橋》更妥,如杜牧的《夜泊秦淮》即是如此。筆者以為,詩人在這兒的「倒置」手法依然能起到畫龍點睛與深化主題的作用。「夜泊」在這兒可延伸解釋為「夜泊的小船」,整個詩題亦就可理解成「夜晚在楓橋停泊的小舟」,其中深刻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在戰亂的流蕩歲月中,詩人自己又何嘗不是一葉四處漂游的小舟呢?!
  
  千百年來,人們常常習慣於藉助「月亮」來表達自己對親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佳句不勝枚舉,然而,在沒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來抒發遊子的這種思鄉之情呢?詩人張繼正是獨特地採用了「鐘聲」來傳達自己強烈的鄉情,這種「靜與響、虛與實、遠與近」的有機結合併將國家的安危和個人的鄉愁緊緊串聯起來,終於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境界,這較之前者更為耐人尋味、更為扣人心弦、更為發人深省!--這才是《楓橋夜泊》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寒山寺的鐘聲,不僅寄託了詩人對故鄉親人的深深思念,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聲聲吶喊……願寒山寺的鐘聲更響、更長、更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