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江曾聯盟篡奪軍權後果堪尤
江氏安插親信,一路綠燈,佔領政治局,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宣傳部,公安部,國安部,全國6•10恐怖專政系統,但終究沒能搞掉胡錦濤換上曾慶紅,沒搞下溫家寶,預定人選吳邦國當了人大委員長,尤其家天下受阻,長子雖然當了外匯局長兼科學院掌櫃,再兼航天大拿,次子雖然掌握專管軍隊黨組織的政治局組織部,甚至掌握南京軍區實權,但終究沒能鑽進軍隊指揮機關總參謀部,離完全接管中共及中共黨軍,還差一大步。
歷史上司馬懿父子所以能篡奪曹家政權,是因為司馬師、司馬昭隨父南征北戰,已經鍛練成熟,而江氏父子,撈錢是好手,軍事上外行。江氏只得依靠曾慶紅,於是中共黨內有:「曾慶紅需要熟悉軍隊」的呼聲,海外號稱中立的中文媒體也在推薦鄧小平的所謂《遺囑》,先罵後捧,說鄧小平曾找曾慶紅、胡錦濤吩咐過遺囑,特意把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曾慶紅排在胡錦濤前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圖過於暴露,造謠都造的離譜,還特意說「謠言不像謠言」;吹捧:「像《遺囑》這樣接觸時勢本質,啟迪國人精英的書還真難得一見,點明此書是「當下推薦給中國政府官員的最佳讀本之一」」。
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穩定在於軍隊國家化,大陸青年軍官在外國培訓之後,也覺悟到這一點,可惜在曾慶紅壟斷宣傳下,敵我不分,把建議「軍隊國家化」的策論送到白骨精江氏手中,白白斷送了軍隊精英們的性命和大陸軍隊的光明前途。
朝鮮金正日所以橫行不倒,就在於軍隊私人化,可以把黨內覺醒者,一一殺掉,不斷換上奴才,黨外更不用說,餓死逃命,也算叛國,連跟中國人結婚生下的嬰兒都要殺盡。
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軍國主義者在奪權鬥爭中,幾次暗殺政府要員失敗,被一批批判了死刑槍斃,在暗殺了首相近衛文磨之後,奪得政權,變軍隊國家化而為「國家軍隊化」,即軍國主義。國家主義從此更加大行其道。
在中國賣國賊袁世凱靠小站練兵的四個師推翻了民主制度,由總統而皇帝一路綠燈,當時北京人都知道,議會投票,小站新軍換上便衣,一律天津口音:「不投袁宮保的票,誰也別想留腦袋吃飯、活著回家!」
「袁宮保」是帝制官銜(太子少保),就是復辟信號。
袁世凱復辟敗亡後,中國民主制度並沒恢復,就因為袁氏私人掌握軍權,內靠軍隊,外靠賣國以控制中國好傳位太子袁克定,達到家天下之私心所致。
袁世凱死後軍隊中死黨新軍四個師長就內戰不止,民不聊生。東北土匪出身的張作霖,絞死了李大釗,長腿將軍張宗昌宴席上姦污名伶男旦,社會名流長跪不起,也不能勸止,軍人掌權更加無法無天。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大決鬥,為了「穩定」請來外地諸侯董卓,「夜宿龍床,姦污宮女」,士兵抄掠民間集市,屠男掠女,「馬前挂人頭,車後載婦女」,誰敢跟雪亮的刀槍討什麼人權,想自焚都不給你機會和時間。管你什麼官職大小,連史官蔡邑的才女蔡文姬都被掠賣匈奴,朝臣敢說不字,董卓的乾兒子呂布馬上揪出殺掉,別說「黨內民主」,知識份子大學生們嚇得體似篩糠,只有牙齒打戰的份。文官即使富有智謀,也抵不住槍桿子的物質存在。大司徒王允設連環計,讓董卓與乾兒子呂布為爭美女內鬥,除去了董卓但還有董卓留下的私人兵馬,馬上圍困京都,把呂布打跑,王允跳城而亡,接著為了爭權,董卓部下李榷與郭汜又軍閥內鬨,大打出手,連東漢總書記當朝漢獻帝也逃出宮去,躲在郊外荒草中挨凍受餓,嚇得發抖。直到曹操統一中原,在宛城還遇到了董卓舊部軍閥張濟的武裝,由張濟的親侄張繡統率,仍然是軍隊私有化。
曹操費盡心機統一了中原,夜夢「三馬同槽」,術士園夢,都以為是吃「曹」者是三個姓馬的人。沒想應在司馬懿父子三人身上,曹操之孫大司馬曹爽收回兵權,要除掉曹家心腹大患司馬懿,派人偵察,司馬懿裝病,衰弱得口水滿襟,端不住碗,騙過曹爽,乘曹爽出城打獵,關了城門,談判騙得曹爽交出兵符,屠殺了曹爽全家,曹家末代皇帝曹髦只剩一車一劍怎敵司馬昭掌握全軍,被一戟刺穿,曹操終於為司馬氏白賣力氣做了嫁衣。
江控媒體即使騙得國內外相信鄧小平遺囑:第四代接班人應當是曾慶紅,曾當上了軍委付主席,搞掉了胡溫,江綿康當上了軍委主席,江綿恆即使由航天總指揮當上了空軍司令,曾江兩家還會有一場軍閥惡鬥,曾仔雖然謀略遠勝江家大少,二少,但曾酒後失言,自言是江家攝政王,江家不過徒子徒孫,而且又張牙舞爪黨內傷人太重,得票率低,遠不如古人司馬懿韜光養晦。將來江曾兩家勝敗,尚難預料。
現代大陸人沒嘗過軍閥內戰時期,軍隊奪下城鄉,自由三天,商家全搶,女性遭殃的苦難,現在大陸民無奈而自焚,只是初嘗毛預言的「二遍苦」、「二茬罪」。等到曾慶紅「熟悉」軍隊,江綿恆兄弟插手陸、空兩軍,中華民國軍閥混戰有可能重演,6•4屠城的局面會從北京演遍全國。「人民」軍隊會再次更大規模聽從軍閥們的召喚,「堅決服從」某某主席,或某某主任指揮。
自古哪有什麼人民軍隊?苦命的大陸百姓還不知「軍隊國家化」為何物?覺得國軍還不如黨軍,黨軍變成江家軍,或曾家軍,似乎也使得,賺錢就行,先求活命,成天看花裡胡梢的「電視」,被騙得稀裡糊塗:下崗自殺之前也可能曾為神5鼓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