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紀元記者韋實、鹿青霜報導/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近日在紐約市立大學經濟學研究生院作了題為「中國的制度性腐敗對未來發展的影響」的專題報告。報告涵蓋了中國政治腐敗與社會制度的關係;腐敗的高發領域及其表現形式;腐敗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惡劣影響;中國政府如何加強社會控制等熱門領域,也凝聚了她多年在調研得來的第一手材料和心血。
何清漣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專門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對中國社會轉型期資本形成的特點,政治資本形成的特點,國家、社會和市場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衝突的關係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主要代表作為《人口:中國的懸劍》,《現代化的陷阱──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等著作。其中《現代化的陷阱》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成為學術著作中罕見的暢銷書。
《現代化的陷阱──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對於大陸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腐敗做了相當悲觀的評介,結果前後一共有九家出版社不敢出版這本書,一直到江澤民的幕僚、前中共社科院副院長劉吉為書寫序,才得以在刪去數萬字後在大陸出版。一經上市,引起海內外轟動。據悉,博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修訂本將於月內在海外同步發行。
2001年何清漣原本計畫於六月廿六日離開大陸,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做一年的研究。但中共情治人員闖入她在深圳的居所,並且盜走她應邀赴美國、日本、臺灣和瑞典參加學術會議的一些文件,使她提前於六月十四日離開深圳,逃到美國。
何女士在講座開始時開宗明義指出:對於中國政府的腐敗,國際社會都知道其嚴重性。但由於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實行新聞管制的國家之一,國際透明組織至今也未獲准進入中國設立中國點進行調查。所以中國的腐敗嚴重到什麼程度,以及腐敗對中國前途究竟有何種影響,目前還沒有非常明確的認識。這正是講座想解答的關鍵所在。
何女士闡述說:中國自9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制度性腐敗階段,自從改革以來中國政府腐敗經歷了這樣逐步深化的演進過程: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腐敗主要表現為個人腐敗。到了1995年前後,腐敗已由個人行為向組織化行為發展。
所謂「組織化腐敗」的特徵可概括如下:一、社會組織的負責人(即一把手)帶頭腐敗;二、組織機構擁有的公共權力成為該組織成員「權錢交換」的主要資本;三、較低一級的政府機構與企業運用自己擁有的公共資源對上級進行賄賂,從而爭取更大的財政支援、更優惠的政策傾斜以及更多的機會。無錫的鄧斌案已經開始體現這種「組織化腐敗」的特點。在著名的「湛江走私案」中,市委書記、市長及金融、海關等部門主要官員全軍「覆滅」,以及軍隊走私中所暴露的問題,都是組織化腐敗最好的例證。腐敗的高發地帶為:政府部門、資源配置部門、公共事業。
就中國腐敗的制度成因,何女士分析說:中國共產黨既是憲法的制訂者,又是各種法律的制訂者,尤其是一些行業法規的制定,就有該行業的利益集團參與立法過程;而且中國共產黨政府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既是資源的分配者,又是資源分配的受益者。再者中國共產黨政府既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規則」的制訂者,同時又是參賽者與裁判者。
就腐敗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何女士例數如下方面: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基層政權黑社會化並「黑白合流」;貧富差距懸殊,引發尖銳社會矛盾;對資源的掠奪性使用;生態環境的全面惡化。
何女士就腐敗問題的結論是:在現行的社會制度下,中共政府不可能克服由他們本身造成的腐敗,這就好比再快的刀也砍不到自己的刀背上,再好的外科大夫也不能為自己動手術。嚴重的腐敗破壞了中國社會的生存基礎,使中國成為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宛如一座地殼下到處奔突著地火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