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經濟領域專家紛紛表達了他們對中國經濟的隱憂。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8月初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為《高速增長難以持續》。研究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過熱。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達到31%,為10年來所未見。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向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這種現象出現,是由於大面積的投資過熱和貨幣供應及信貸的急增的緣故。他認爲這種現象的症狀爲過度投資,而不是通貨膨脹。這種現象叫做『無通脹的過熱』。而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則認為一輪通貨膨脹即將來臨。今年的通貨膨脹率是2%,明年將是5%。
去年8月份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是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的表現之好,仍然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為9.9%;第二季度雖然正值SARS肆虐,但仍保持6.2%的高增長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8月25日對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報告指出,整個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長8.2%。而大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個有保留的數字。一位權威觀察家表示實際增長肯定在9%以上」。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社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為1.9萬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高於去年同期近10個百分點,是1993年以來同期的最高水準。除基建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外,更新改造投資同比增長39.2%,同比增幅提高23.1個百分點。數據之高,令人擔憂。
此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汽車、建材(包括鋼材、水泥等)、電解鋁等少數幾個行業,甚至有些產品本來就供大於求的行業的投資,也出現大幅度增長。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經濟局部重複建設嚴重、產能過剩。上至中國政府高層,下至經濟市場,都擔心會出現這種嚴重的後果。
伴隨此高投資增長率而來的,是增長過於迅猛的貨幣供應量。前七個月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18872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上半年貨幣增長太厲害了。」一位著名經濟學家這樣表示。試看以下數據: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單單6月份一個月,貸款增加5250億元,創月度貸款的歷史最高水平;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為15.9萬億元,同比增長22.9%;7月份貸款增加額比上年同期增長71%。
央行顯然也瞭解這種狀況會帶來甚麼後果。央行貨幣政策司負責人就曾提出了貨幣投放過大的後果。如果下半年新增貸款保持與上半年同樣的水平,全年的新增貸款將達到3.6萬億元。五年內,這部分貸款中會有5000億至1萬億元成為不良貸款,因為在經濟景氣上升時期投放出去的貸款,在經濟出現較大起伏後必然產生大量新的不良貸款。
他也提出了出現高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他說,目前的貨幣投放增速已經遠遠高於GDP的增長速度,以前述6月底M2餘額同比增長20.8%為例,這一增速比經濟增長速度加消費物價漲幅之和還要高出12%。他談到貨幣投放猛增的原因時也提出,為提高盈利水平,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有提前的趨勢。
從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長到出現通脹,至少有半年時間的時滯;而當通脹壓力轉移到資產,如房地產、股票及其他投資價格上,形成資產「泡沫」,其時滯可能更長,危害也更大。因此,及時預防和有效治理通貨膨脹,保持幣值穩定,關鍵在於中央銀行要增強貨幣政策和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提前作出較正確的判斷,而不是等到已經明顯出現通脹時才採取措施。
為防範金融風險,控制過熱現象,緊縮的調控舉措在數個月內頻頻推出,而且不僅限於信貸領域與央行,實在值得注意。其中最重要的對策之一就是中央銀行調高準備金率。8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法定准備金率上調1%。從9月21日起,除農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外,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都須將存款準備金率由目前的6%調高至7%。準備金率是央行調控貨幣供應量方面不常用的策略,此次準備金率上調,是否說明決策者認定過熱已成迫近風險,而新一輪緊縮是否就在眼前?
從以上種種舉措來看,政府高層雖然尚未對宏觀經濟的總體表現有所斷言,但對經濟局部過熱的擔心已經顯而易見。而採取這些措施,正是中央政府防範經濟真正出現整體性過熱的籌劃之一部分。但亦有學者基於學理認為,這尚不是調控宏觀經濟的正途,而原因在於宏觀經濟政策有內在的不協調。例如,為調控經濟本來應當調整利率,但在當前匯率保持不變,而人民幣面臨較大升值壓力的情況下,如果上調人民幣利率,只會進一步吸引國際資本,更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利率工具不能用,所以此次只好選擇上調準備金率。
更有識者稱,中國以往的經濟過熱,由於產權制度不完善,政府直接介入市場,同時銀行看不住自己的貸款,只能依靠行業政策和總量收縮來對經濟進行控制。這便造成週而復始的「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局面。央行建立宏觀經濟的一整套監察和調控體系固然必不可少,但細察央行年來貨幣供給一度失控的內因可知,如果不對商業銀行體系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徹底的改革,僅僅技術層面的運籌很可能陷入左右支絀的局面。與此相比,則此番經濟過熱與否與如何調控,並非至為關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說:「危險其實不在近期,而在長期」,「關鍵問題還是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經營者的市場化選擇機制、建立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一句話,「讓商業銀行有動力有能力看住自己的貸款」;否則,被監管者的利益距監管目標太遠,央行提醒其注意風險,不可能有效。若任由現狀持續,則到2008年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進入後,國有商業銀行體系基礎性的諸多問題,恐怕將更難以解決。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