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的各類傳媒尤其是電視也破天荒地進行了全程的跟蹤報導,這本來是個好的開端。
但是,僅僅在第一天,它還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報導,而以後的時間它們的報導就令人不敢恭維了。
從22日以來的整整三天,我們看到了什幺?這些個號稱伊拉克戰爭的追蹤報導,對於戰爭的實際進程能不報導的就盡量不報導,我們看到的是英美聯軍在各處都遇到了挫折,伊拉克軍隊與「人民」在各處都取得了「勝利」,伊拉克各級官員的謠言與謊言被連篇累牘地一遍又一遍地從早晨重複到晚上,英美聯軍的「殘暴」被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放大,伊拉克人民的苦難被幾個模特般的對象一次又一次地代表,世界各地的反戰活動被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我們不禁要問:英美聯軍在各處都遇到了挫折,還是在挫敗了伊軍的抵抗後節節向前推進,直逼巴格達城下?據所有媒體的報導,英美聯軍已經向伊拉克各處發射了將近萬枚精確制導的導彈與炸彈,但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所謂平民的死亡人數還不到一百,即平均每一百枚導彈下死亡的還不到一個平民,這樣「殘暴」,是世界上任何的國家軍隊及其展開的戰爭行動所具有的幺?同樣地,當電視臺的導播們不厭其煩地將鏡頭轉向美英角角落落所有反戰活動的時候,美國高達76%的戰爭支持率以及英國民眾超過50%對布萊爾政府戰爭決策的贊成率怎幺就隻字不提了呢?
我在深夜的中央電視臺的專題節目中甚至看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插曲:
當導播與所謂的專家在評論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將畫面轉切到了駐美國的新華社記者。問,你們這裡今天奧斯卡的活動進行得怎幺樣?然後又莫名其妙地轉了話題:出席奧斯卡頒獎大會的著名演員與導演中有沒有人發表反戰的言論?記者顯得非常尷尬地回答,好像有些人曾經說過,但是在這裡是否說過,不怎幺清楚。那位女導播還不罷休,進一步問道:那幺,出席頒獎儀式的外國導演或演員中有沒有發表反戰言論的呢?記者同志納悶與支支吾吾了好一陣,還是沒有絲毫地滿足她。這一出小小的鬧劇就這樣不體面地收了場。其導向與蓄意製造新聞的手法已經昭然若揭。
我還注意到,前兩天對戰爭與國際事務抱有一定真知灼見的張昭忠先生在這兩天被撤了下去,代之以的是幾個神情激奮的所謂專家。他們公然將前一階段對待伊拉克事件的外交口徑徹底改變,說這是美國在破壞現存的國際秩序,是非常嚴重的事態等等。
我不明白的是,在薩達姆當年悍然打響對伊朗持續了8年的侵略戰爭,在兩伊戰爭後不到三年又公然吞併了科威特的時候,中國的媒體有沒有這樣的報導?有沒有這樣的深入發掘?中國的「專家」們有沒有這樣的認為?什幺也沒有。那幺,英美聯軍打擊薩達姆政權是不是為了奪取伊拉克的一寸土地還是想竊取它的一噸石油呢?為什幺要鏟除這個對弱小鄰國不斷發出威脅與拒不執行聯合國解除武裝決定的兇惡政權時,中國的媒體就有這樣的危機感了呢?這難道不令人奇怪幺?
我並不認為中國有可能或必要在美國的對外政策後面亦步亦趨,因為這並不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但是中國至少沒有必要與美國的國際行動採取對著干或處心積慮地進行詆毀,因為那樣根本就無濟於事,反而會對中國國內的民眾產生反美情緒的誤導,而這種情緒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絕對是消極的。
美國倒薩,當然會對中東的局勢產生偏轉航向的作用。但是,中東新秩序的產生未必對中國和平與發展的政策不利,很可能是某種保障與促進。德法與俄羅斯在中東有重大利益需要保護,伊拉克政權的改變它們會有很大損失,因而他們極力反戰、反對改變伊拉克政權;中國在伊拉克的利益並不大,中國需要的是中東穩定的局勢,而薩達姆政權正是地區不穩定的策源地。中國沒有必要那幺起勁地跟著德法俄後面反對倒薩。
但是,既然世界上有那幺多的國家呼籲和平,不贊成戰爭,也儘管這幺叫的國家除了德法俄幾個鐵桿外,大部分還是裝裝樣子,心口不一,中國只需要隨個「大流」,敷衍一下也算對得起它們了;這樣也不至於與美國交惡,畢竟中美合作關係對中國而言,利益攸關,不能隨意取放。而中國前階段的外交表現也體現了適度的清醒,這非常明智。
但是,反觀現今的媒體,他們不僅在觀點的表達方面極力與不相干的德法俄盡量靠攏,而且在對事實的閹割與宣傳報導的不正當手法上,是這些國家的媒體所遠遠不能企及的,在世界上「出盡了風頭」。這對毒化中美關係、醜化中國的國際形象起著非常惡劣的作用。
而這種作用,正在蠶食前階段經過千辛萬苦才得以奠定的中美友好合作關係這個外交成果;在付出了這樣的代價後,也肯定絲毫不能改變中東局勢的走向。這才是有害無益的感情之作。
我不得不呼籲中國的媒體諸人:你們應該清楚自己都在幹了些什幺?別那幺歇斯底里,悠著點兒!
(3/24/2003 2:24)
來源:新世紀 www.n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