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標題中既沒有"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那樣的仰望青天的感恩之情,也沒有"民國出了個袁世凱"那般的腳跺大地的遺恨之憾,只是一句無關褒貶、僅僅陳述事實的大白話,文內則順便談談為什麼"中國出了個朱鎔基"。
今年"兩會"的明星
今年中國人大、政協"兩會"的明星人物不是什麼老核心、新核心或真核心、假核心,也不是那些彈冠相慶的新貴,而是辭官歸故里的朱鎔基。
中國廣東著名的改革派報紙《南方週末》專門發出一期為"朱總理送行"的專刊,為朱鎔基的治國政績擊節喝采、也為朱鎔基的壯志未酬唏噓惋惜。
來到中國國內和海外的中文網站遨遊,發現朱鎔基也是網民注意力的焦點:凡是涉及中國"兩會"的報導、評論和網帖,談論頻率最高的人物就是朱鎔基。
儘管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上談論朱鎔基的文章和網帖對他有讚有彈、有褒有貶,對他的功過是非有不同的評價,但絕大多數論者都認為,朱鎔基是一位有才能的領導人。
雖然朱鎔基的耀人光彩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他的前任李鵬的平庸、暗淡相比而顯現出來的,但是,與中共歷史上其他的著名人物相比,他也毫不遜色。坦率地說,他是中共體制中為數不多的個性鮮明、精明幹練的領導人。
"伯樂相馬"
民主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政治能人競爭制,出現"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景觀不足為怪,而在專制制度或所謂的威權社會中,少的是言論自由、良性競爭,多的是嫉賢妒能、陷害忠良,以至於清朝的龔自珍感嘆"萬馬齊喑究可哀",那麼,怎麼也會出現能人呢?
如果不談子承父業的君主制,在其它非民主的政治制度下,除了打天下的第一代政治領袖要靠才能在群雄並起的時代脫穎而出、殺出一條血路之外,大部分情況下,要靠前一代領袖挑選下一代接班人和輔佐接班人的其它領導人,或者要由接班人本人挑選自己的"閣員"。
當然,也有第一代領袖挑選的接班人成為"扶不起的阿斗"、從而被另一位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中"殺出一條血路"的領袖替代的情況,如毛澤東最後挑選的接班人華國鋒在毛死後爆發的權力鬥爭中被鄧小平取代。
我們現在只談非民主體制下選擇官員的一個主要方式:"伯樂相馬"式的選才方式。如果說民主制度是下選上(由選民來選擇政務官員),非民主制度就是上選下。
儘管民主制度下選民選擇政治領袖的首要標準並非才能,而是政綱,但靠政綱勝出的政黨或候選人要想維持選民的信任並贏得下屆選舉的勝利,卻要靠政績和才能。
而非民主制度中上選下的挑選方式選出的是能人還是庸才,卻主要取決於挑選者的素質、品德、眼光、口味甚至偏愛,他的挑選標準儘管不排除才能,但大多數情況下的首選標準卻往往是忠誠,雖然庸才挑選的大多是比他更為平庸的人物,即所謂"武大郎開店,店員都比店主矮",但挑選者即使雄才大略也無法保證他的接班人也個個機智聰靈,有時甚至恰恰相反,挑選者越精明,接班者越木訥。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無非是:精明的"偉大領袖"懷疑同樣精明的"親密戰友兼接班人"有反骨,擔心他會"背後下毒手",因此只好選擇忠心耿耿、木訥可愛的下屬為接班人,只有這樣,"偉大領袖"才會感到"你辦事,我放心"。
看了上述文字,我不挑明,你也知道我說的是誰:那是毛澤東、林彪、華國鋒。這就是所謂的逆淘汰現象。
那麼,又怎麼解釋"朱鎔基現象"呢?為什麼以"逆淘汰"為擇"才"特色的非民主制度會出現象朱鎔基這樣的在海內外均有"能人宰相"口碑的領導人呢?
"體制的異數"?
《南方週末》認為,朱鎔基是"體制的異數"。但這只是對現象的描述,而不是對現象的解釋,只是告訴我們在這個體制中像朱鎔基這樣的能人的出現非常罕見,而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罕見的現象仍然能夠出現。
據說朱鎔基是鄧小平看中並力舉的人才。鄧與毛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毛澤東雄才大略,甚至恃己文采而傲視秦皇漢武,但在用人方面,毛卻失之心胸狹窄,也許打天下時尚需人才輔佐,一旦奪得天下,便剛愎自用,完全以忠誠、路線取人,進而再三廢黜皇儲,其挑選的接班人的才能與其治理國家的政績成"江河日下"般的正比關係,毛的用人,典型地說明瞭專制政體在擇才方面的逆淘汰特色:毛澤東先選德才俱佳(這裡的"德"是對中共而言)的劉少奇,繼擇無德有才的林彪,再挑缺德少才的王洪文,最後只好臨死託孤給有德無才的華國鋒。
鄧小平在對民主的鄙視、對自由的不信任方面,與毛澤東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不同的是兩人的個性、品味、風格和偏好。鄧不如毛那麼才華橫溢,但也不像毛那麼對世狂傲和對人偏狹,鄧擇人的首要標準當然也是忠誠,但文革後他再次復出所面對的爛攤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毛最初打江山一樣,他需要賢才能人輔佐,才能打開局面,這樣他在挑選接班人和將相之時,就不能僅僅考慮忠誠。從鄧親自挑選的"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幹部中,如胡耀邦、趙紫陽、萬里、王兆國、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等人,儘管也有平庸之輩,儘管都是至少最初對他非常忠誠的人選,但也不能否認,鄧的擇人標準也包括了能力、政績、改革取向等東西。
其實,民主制度和非民主制度的區別並不在於能人是否能夠脫穎而出,而在於這種能人是系統性、制度性地湧現、還是偶然性、遇機性地浮現,在於由誰來挑選能人(下選上還是上選下),在於這種能人一旦被挑選出來之後的命運,更在於這種所謂的能人一旦用他的能力和能量做壞事、而非做好事時是否會受到制度的約束。
用這些標準來看中國,即使不談毛澤東主政時期立廢皇儲的隨意和荒唐,只談鄧小平挑選出來的能人的命運和結局,也讓人不勝唏噓。
不錯,鄧小平選擇的兩個接班人胡耀邦、趙紫陽是中共歷史上少有的得民心、有才幹的領導人,但他們的結局都非常悲慘:在鄧小平發現胡、趙越來越偏離他確定的只改經濟、不改政治的路線、同時對他本人也越來越有"反骨"之後,在反對改革的保守派陣營的強大攻勢之下,鄧本人終於半情願、半被迫地廢黜了這兩位皇儲;
朱鎔基也許是鄧小平選中的,也許確有才幹,也許避免了胡、趙的那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但他也在鄧死後形成的江(澤民)、李(鵬)、朱(鎔基)體制中備受鉗制,難展雄心,最後被迫不斷削足適履,從就任總理之初信誓旦旦"闖地雷陣"、為貪官污吏準備"棺材",到如今心虛氣短、只滿足於獨善其身、滿足於自己被人們看成清官。
胡與趙的悲劇在前,朱鎔基的無奈在後。那麼,同樣是鄧小平挑選的隔代皇儲胡錦濤的命運如何呢?今天已經成為名義上的皇帝的胡錦濤,能夠成功地走出如今實質上的"核心"江澤民的陰影嗎?他未來可能的結局,是像胡、趙那樣,絆倒在二十一世紀的"鄧小平"緊握的槍桿子下呢?還是像朱鎔基一樣,在二十一世紀的"陳雲"設下的人事布局迷魂陣中左碰右撞、沮喪認輸呢?
馬克思說過,歷史往往會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歷史並不會重演,我們無法把以往的歷史事件套用在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上。
對胡錦濤未來的政治命運,我們只能......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