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是一種統稱,古人細分為"須""髭""髯"三個概念。口下為"須",唇上為"髭",兩邊叫"髯"。《康熙字典》分得更細,除了"須""髭""髯"外,還有下唇的叫"糶",下巴的叫"襞"等。今人鬍鬚也有各種分類。據新華社報導,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鬍子男子聚集德國西南部的舍姆貝格,參加世界鬍鬚大賽。2001年大賽中,主辦者德國鬍子俱樂部聯合會把參賽選手分成了16個類別,例如唇須就有"皇帝"型和"火槍手"型,絡腮鬍子則分"加里波第(義大利民族英雄)"型和"威爾地(義大利作曲家)"型。組織者還特意設置了"自由式",來安排那些無法劃分到傳統類型的選手。
鬍子自古以來就是男性美的象徵,是男子漢顯示個性、表現風度、張揚自我的最好特徵。古人有蓄須的習慣,講究"堂堂鬚眉",鬍鬚長得好看威風的,常獲"美髯公"之美稱。《史記.高祖本紀》中描寫劉邦:"高祖為人,隆准而龍顏,美鬚髯"。中國古時相人學、相面學、相骨學特別發達,一個人若生有異象,"成功"的機會相對便要高些。據相學,黑鬚主勇敢有決斷,褐須主聰明富才藝和情感,鬍鬚粗硬,主正直單純性急;鬍鬚濃密,主任性蠻橫;鬍鬚濃密又粗硬,長到喉嚨,主雄心大志;鬍鬚稀疏,主冷靜理性;鬍鬚光澤柔細富有彈性,主格性高貴,多得人助;鬍鬚沒有光澤,主性情不定、反覆無常…。劉邦"隆准而龍顏"的帝王之相,加上"美鬚髯",看起來少年老成,可信度高,對他成就"一代偉業" 不無助益。
歷史上或傳說中美髯公很多,《三國演義》二十九回:"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水滸傳》中有一個:"這馬兵都頭姓朱名仝,身長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鬚髯,長一尺五寸,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似關雲長模樣,滿縣人都稱他做美髯公"。此公重情重義,義薄雲天,是梁山天罡三十六將中唯一"福祿壽"兼具的福將。
唐傳奇小說《虯髯客傳》寫了一個"赤髯而虯"的虯髯客的故事。其時天下大亂,虯髯客本有逐鹿中原之心,後為李世民的氣度所懾服,不敢與李世民爭霸,遂率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扶余國,殺其主為王。
最著名的美髯公當屬關公關雲長:且看他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亮相:"這關雲長身長九尺,髯長二尺,因而有個諢名"美髯公"。而其美髯公之名,還是皇帝御賜的呢:"帝見關公一紗錦囊垂於胸次,帝問之。關公奏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帝令當殿披拂,過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為'美髯公'。"
不但武人喜歡蓄須,歷史上的詩人、文人、藝術家乃至佛道中人,無不以長鬚飄飄為美。齊白石三十幾歲就開始留鬍子了,一派長髯,仙風道骨,頗為時人推重。他同時代的著名畫家王夢白,當時只是三十來歲,卻養了一把好鬍子,因自號"彡道士",彡者,毛長也。此君天才橫逸,卻生活潦倒,熒年早逝。有人以詩挽之曰"鬚髯終不預天年"。魯智深因打人致死逃到五臺山出家時,剃了頭髮,鬍鬚照留,這就叫"落髮除煩惱,留須表丈夫"。
沒有鬍子的男人,往往被人瞧不起。漢昭帝時有丞相叫蔡儀,因為無鬍鬚,眾臣對他就不尊重。劉備沒有鬍子,帶兵入川時遭到了劉璋手下張裕的嘲笑。《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四十五-詼諧-張裕》載:劉璋會涪,時張裕為從事,侍坐。其人饒須,先主嘲之曰:"吾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繞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大笑。先主無須,故裕雲及之。(《藝文類聚》卷二五引《蜀志》〔《蜀志》十二週群傳文〕)
"涿",另有一義為"陰器",即'生殖器";"潞",諧音為"露"。劉備和張裕開的玩笑都是穢褻下流的粗話。因此,劉備當時雖大笑,卻一直耿耿於懷(先主常銜其不遜),後來終於找了個藉口將張裕殺了。此事也從反面說明瞭鬍子對古代男子的重要性。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男子都喜歡蓄胡,以之為男性美的象徵。據說,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因為剃掉鬍子,王妃就不再喜歡他了,離婚後改嫁了蓄大鬍子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兩國爭奪了300年,歷史上稱作"鬍子大戰"。
鬍子的功用,除了美學上的功用,還有不少複雜的附加意義。《三國演義》載:曹操為嚴明軍紀,曾頒令:"踐青苗者斬首不貸"。曹操征伐張繡時,因馬受驚誤踏農家田地,按軍法當斬。曹操假裝要自刎服法,被眾將攔住,最後割須代首。可見鬍子還有政治、軍事上的妙用。據媒體報導,印度阿薩姆邦治安狀況一直不太好,於是當地警方實施了一項獎勵計畫,對所有願意留鬍鬚的警察,每月給予11盧比的獎勵。原因是他們相信一團濃濃的鬍鬚能使警察看起來更有氣勢,對罪犯有一定阻嚇作用。
在土耳其,鬍鬚被看作是一個人地位、身份、愛好和財富的象徵,政府各機構的職員被要求必須留與單位和個人身份相稱的鬍鬚。2002年,巴西工人黨領袖盧拉.達.席爾瓦最近當選總統後,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隨即刮起"盧拉旋風",男士爭相彷效他留著修剪得整整齊齊的鬍鬚,反映民眾對這位曾以草根形象為民請命新國家領袖的愛戴與支持。
還有蓄須明志的。梅蘭芳先生和周恩來都曾藉此表現自己的民族氣節或抗日決心。據《胡厥文回憶錄》介紹,在抗日戰爭中,胡厥文因忙於各項抗日救亡活動,無暇理髮和剃鬚,以致鬍鬚滿腮也全未顧及。有人問他是不是要留長了當"美髯公",他回答說:"蓄之以記國難,等趕走了倭寇時再剃。"自此以後,他胸前就飄拂著盈尺的長髯,不到40歲就獲得了"髯公"的美名,一留就是14年,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才剃除,大家稱他這把大鬍子為"抗戰鬍子。
古人很重視對鬍子的保養,曾國藩在給其父信中很鄭重地曾談及養須之事:"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準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兒子多次接到家信,都嫌寫得不詳細,以後希望詳細訓示,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二年六月日)"。古人對美髯、烏髯、養須各有獨特之處,什麼神妙美髯方、七寶美髯丹等,皆著名醫家必備之方,不外乎何首烏茯苓之類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的中藥也。
科學家認為,鬍子是由角演變而成的。干百萬年以前,滿身披著角狀鱗質的野生動物,經過不斷的變化,角變成了刺,後來刺又變成了頭髮和鬍子。那麼也可以說,鬍子是"刺"和"角"的象徵,正常的男人都有刺有角有尊嚴。
然而,"這個時代的剃鬚之風正愈刮愈烈",讀一讀裡柯克《再蓄鬍鬚問題--學問衰落的一個被忽略的因素》這篇妙文吧,我相信人們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我忍不住要多抄幾段,"這個時代的剃鬚之風正愈刮愈烈,已在各地構成一種全國性的嚴重威脅。尊嚴和威信在喪失,對長者的尊敬在消亡,我們的立法委員們、大學校長們和傳播福音的牧師們的性格和才幹在發生明顯的蛻變…。涅斯托爾和亞里士多德的下巴上都有白花花的鬍子。蘇格拉底臉上的絡腮鬍子是那麼濃密,你簡直就沒法透過鬍鬚看清他的臉。凱撒的下巴上有一大把又粗又雜的紅鬍子。水牛比爾、查理二世和佈雷特.哈特都有鬍子。格蘭特將軍和李將軍的下巴上也都有鬍子。但是這些偉大的先輩如今正在被人們忽視。今天的所有顯要人物和領袖們隨波逐流,把自己弄得像男學童似的"。
"幹掉一個人的絡腮鬍子,你也就幹掉了這個人。他的整個身材和外表萎縮了;他的肩膀變窄了;他的體格變小了;他那本來不大的圓頂高帽倒顯得大起來,吞沒了他那無足輕重的腦袋"。
裡柯克還煞有介事地提出:"誰都不願讓國家的權威無限膨脹。但通過一項勒令大學教授、牧師、詩人、大使和歌劇演員蓄白鬍子的較溫和的憲法條款,卻是勢在必行。無論是在改良公眾意識,還是在促進公益事業方面,它都足以和這個國家的憲法的一些最重要的修正案分庭抗禮。"
在中國,形勢尤為嚴峻,半個世紀多世紀以來,老老少少男人都成了小白臉,"男人沒有鬍鬚了,男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個性,只有中庸,政治家沒有鬍鬚,詩人沒有鬍鬚,乞丐沒有鬍鬚,難怪幾十年來如郭沫若之流寫成的詩聽起來就像乞丐在街上討飯的吆喝聲一樣,藝術家沒有鬍鬚,打掃馬路的也沒有鬍鬚,難怪中國幾十年的藝術已經形同行屍走肉,和掃馬路的工人打掃的馬路一樣,遇到垃圾時,一陣臭氣襲來,叫人噁心。農民沒有鬍鬚,教師沒有鬍鬚,學生沒有鬍鬚,幾十年來中國的男人在沒有鬍鬚上是平等的。"(咬玩:《從男人無須到城市無發:天安門廣場能變為綠綠草坪的廣場嗎?》)
尤其是中國政界,更是流行清一色的太監臉。須之剃留,本屬個人愛好和自由,當順其自然,各憑所好。然而,當全官場都拒絕鬍子的時候,這裡面就有某種深層次的象徵意味了。明.浮白齋主人《雅謔》中有個意味深長的《無須侍郎》故事:明朝正統年間,有個侍郎官叫王佑,容貌漂亮,但沒長鬍鬚,品質也差。為討好太監王振,就拜他為乾爹。一天王振問他:"侍郎,你怎麼不長鬍鬚呢?" 王佑肉麻地答道:"爹爹你沒有鬍鬚,兒子我怎麼敢長鬍鬚呢!"
是啊,上面所無,下豈敢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不喜歡刺和角,下官豈敢留須?上頭袞袞諸公本是精神太監思想宦官出身,各級領導能不大閹特閹向上看齊?每當看到大大小小會議上台上台下"公公"群集,老梟常忍不住撫鬚長嘆:官場,什麼時候成了陰氣森森的閹人世界了。我曾在《官場稱雄,揮刀自宮》一文中調侃:"解放前'我黨中許多英豪,如賀龍、陳毅、周恩來,都留過充滿男性之美的大鬍子。"解放"後,我黨基本上成了清一色的太監臉。僅從鬍子的興衰,似也略可一窺我黨品官德的變遷呢。
老梟三綹長鬚,長勢茂盛,以前常聽婦言而按時刮掉。從今之後,要好好蓄起來,為了小助詩情,激發靈感,更為了蓄須明志,表示與眾不同、與官不同,與這個太監小白臉成堆的社會不同。不但在思想精神上,既使在形式、臉面上,老子也是異於爾輩、獨領風騷!
在此,老梟要向廣大男網民及男性公民發出劃時代的號召:如果你對一黨獨大的專制不認同、不合作,如果你希望做一個獨立有尊嚴的人,請從蓄須開始吧!----這對任何人都沒有直接風險和損失,既使是體制中人也可以辦到。當官不留須、留須不當官,本屬約定俗成,沒有任何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官員不許留鬍子---,讓我們在神州大地發起一場"蓄須明志"的留鬍子運動吧。
2003、3、8
(新世紀 http://www.ncn.org/)